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拥抱物联网:开启贸易金融 第二曲线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12期

贸易融资利用贸易自偿性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有效解决了贸易企业因抵押品不足、财务指标不达标而无法融资的问题。对银行而言,只要控制住贸易标的物的货权,就可以凭借货物未来的变现价值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在物联网金融时代,数据与场景将成为新的关键词,用交易数据取代抵/质押品,作为融资风险控制的第一道关口,更具有前瞻性和主动性。种种迹象表明,传统的粗放型操作模式,已难以适应科技金融时代的生产关系,物联网科技作为新的核心生产力或将开创新的商业模式,开启贸易融资的第二曲线。

未来业务领域突破前瞻

突破一:智能仓储为动产融资破冰

业内领先的银行已经开始通过物联网智能仓库为企业提供动产融资服务。经物联网技术改造后的智能仓库,仓储监管将处于自动化管理状态,抵/质押物的所有物理状态与物理变动,都能实时地呈现在相关权利人眼前。这种监管技术的应用,可使抵/质押权利与抵/质押实物实现一一对应、实时匹配,赋予动产以不动产的属性,因而可极大缓解传统动产融资业务中各方的信任危机。比如货物在质押状态时,如果有人对货物进行未经授权的操作,例如位置移动、打开包裹等,系统将会自动报警,并通过网络发送至APP管理端;工作人员则可在及时收到报警后采取行动,以确保货物不遗失,不损坏。

如果进一步打造具有标准仓单特征的物联网数字仓单,就可以推动动产实物融资向单证化融资转变。利用物联网技术将仓单与实物三维坐标绑定,可确保仓单与实物之间建立动态且实时对应的关系,解决传统纸质仓单业务中所存在的重复、虚开以及押品不足值等问题。此外,物联网仓单的交易还可同步更新货主信息,实现动产的证券化。未来,如果形成开放统一的动产登记云平台,就可以利用物联网来推行仓单标准化认证,使其拥有高流通性与高标准化特征。

突破二:动产浮动质押成为可能

由于操作风险低,传统银行更倾向于静态动产质押业务。在动产浮动质押中,质押人可以随时处分所质押的部分质物,但需要用其他价值相当的质物予以补足代替,以确保质物的总价值始终不低于约定的金额。在浮动质押模式下,由于出质人经常会取出旧质物和存入新质物,即“以货易货”,会导致新质物与签订合同时的质物不同,银行想要深入把控其他主体的交易细节就比较困难。尤其是对像钢材、煤炭、矿石等没有规则形状的大宗商品办理浮动质押贸易融资,如果采用常规监管手段,监管成本极高,极易发生偷盗、挪用以及重复质押的风险事件。

如果通过物联网传感设备进行全面布控,则可将质押物的数量、位置、状态、质权人等参数信息无遗漏地纳入智能监管,将实物资产实时映射为可视化、可操作的数字资产,银行就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实时掌控质押操作的每一个细节,极大降低银行动产质押的风险和运作成本。

突破三:打造物联网贸易金融生态圈

除了单仓监管模式,银行还可以实现同时对多地物联网仓库的联合监管,打造线上“云仓”模式。此时,出质人便可向银行申请同时出质存放于多个仓库的货物或者不同类别的货物。如果将云仓进一步升级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将融资项下的商品交易行为纳入线上管理,打造集交易、仓储、融资一体化的线上生态平台,不仅可消除大宗商品异地交易与存储在可视化管理方面的障碍,还可以让银行掌握真实的交易背景,大幅降低银行提供贸易融资或者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敞口。此外,如果将生态平台与B端同业数据以及G端公共服务(海关、信保等)数据对接,不仅可以通过交叉验证满足真实性需求,还可以将更多的低频客户转化为高频客户,实现线上包围式的获客与活客。

突破四:场景供应链金融蓄势待发

万物互联时代,供应链金融服务将实现由在线向在场的根本性改变,B端的金融服务将可以寓于场景中实时进行。通过将RFID芯片嵌入到相关的货物当中,芯片记录货物种类、材料、重量等详细信息,银行通过接收装置接收货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