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中国与东盟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风险防范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12期

随着近年来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增长迅速,其中人民币区域化对推进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借助地理区位优势,东盟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因而,该地区也自然成为人民币区域化的战略首选。本文拟结合中国与东盟跨境人民币现状与国际贸易结算实务,探讨中国与东盟地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存在的问题与风险防范措施。

跨境人民币结算现状

一是受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限制,跨境人民币结算尚未形成规模。东盟十国是2009年开启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中首批获准的境外国家。东盟跨境人民币结算,在地区上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跨境人民币主要分布在其核心成员国新加坡、越南、缅甸及对老挝的边境贸易中。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虽有不同程度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但份额均未超过对我国结算总额的1%。

中国在与东盟主要成员的国际贸易中,基本以机电产品为主,对原材料与零配件加工后出口欧美市场,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中国与东盟的主要贸易对象。而资本密集型与装备制造业则由于受到双方技术条件的限制,在贸易中所占份额较低,因此,很难带动大额人民币结算。

二是货物与服务贸易及货币收、付结构失衡。中国对全球贸易的跨境人民币结算中,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结构一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服务贸易严重滞后于货物贸易。这在我国与东盟跨境人民币结算中表现更甚。货物与服务贸易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与东盟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另外,虽然中国对东盟贸易中资源型初级产品进口大于出口,从一定程度上主导了产品的议价权,中国进口企业可据此选择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支付;但随着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新兴工业逐渐崛起,对中国资源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优势造成了冲击,削弱了我国出口企业的议价权,影响了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份额,也弱化了该地区人民币跨境结算的优势。

三是跨境人民币结算份额偏低。现行国际贸易结算的格局仍是美元占主导地位。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中,跨境人民币结算份额也处于较低水平。尽管中国与东盟之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在逐步提高,然而东盟国家与其他国家贸易中却难以用人民币结算。此外,除新加坡外,东盟大部分国家金融业发展滞后、系统薄弱,人民币存量少,人民币回流渠道不通畅。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与东盟人民币结算的发展进程。

存在的问题

除上述中国与东盟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现状所述情形外,中国与东盟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还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清算模式存在弊端,跨境清算效率有待提升。支付清算系统是经济金融活动的基础性支撑。现阶段,跨境人民币结算基本采用以下三种清算模式:清算行模式、代理行模式和CIPS模式。在清算行模式下,授权港澳清算行作为“唯一清算行”增加了清算业务受理过程中的经营及操作风险,且难以营造“唯一清算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公平竞争的金融环境;在代理行模式下,银行需要维持多个境外代理行账户,清算成本较高,而效率较低,加之目前银行为了降低成本,普遍在缩减代理行数量与业务范围,因此代理行模式的作用正在逐渐弱化。相对而言,CIPS模式整合了跨境清算资源,允许境内外银行参与,外资银行可通过其在中国境内的机构直接接入CIPS,为全球客户提供人民币清算。但CIPS 系统目前功能仍较单一,主要进行金融机构和客户汇款的处理,且为维持实时结算,还需要参与机构存放一定的备付头寸,CIPS 系统也仍需进一步完善。

离岸人民币来源不足,境外投资渠道缺乏,限制了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市场发展规模。在离岸市场中,人民币的获取方式一般有三种,即居民境外消费、跨境贸易和金融交易。然而,由于离岸业务缺乏充足的人民币来源,使跨境人民币业务市场发展规模受到限制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