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越南贸易看中国产业外迁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14期
今年1—5月,越南出口同比增长6.7%,在全球经济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可谓一枝独秀。同期,中国出口总体波动放缓。对此,有人担心中国产业正加速外迁,但笔者认为不应过度忧虑。
其一,越南出口表现有夸大之嫌。从越南的出口数据中不难发现问题:越南对美出口大增28%,占据越南出口增量近八成;同时,越南工业生产规模每年扩张速度在10%左右。考虑到越南四分之一的出口货物运向美国,这一人口不到1亿的中小型国家恐怕难以支撑起如此大的外需增量。
笔者认为,越南充当贸易“中转站”应是其出口强劲的首要原因。越南对美出口的增量与自华进口的增量高度相似,远远超出越南与其他伙伴贸易额的变化幅度。这表明,可能有大量的中国货物经由越南间接出口至美国。
事实上,通过越南转运出口的远远不止中国企业。美国商务部的调查发现,在2016年美国对韩国和中国台湾不锈钢和冷轧钢加征惩罚性关税后,有大量此类产品在越南“轻微加工”后再出口至美国。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多种在美国打击范围之内的工业品,也有绕道东南亚转出口的动机。
其二,越南贸易数据的“水分”不会持续太久。一是美国已经对这种“关税套利”的行为提高了警惕:先是因巨额双边逆差将越南列入汇率操纵国观察名单,迫使后者调查违规贴牌行为;而后对上述越南不锈钢和冷轧钢出口征收465%的惩罚性关税,切断了转运链条。二是转出口只是企业面对贸易格局突变的短期应急措施,随着部分企业将生产迁移至越南等国,产业链条“理顺”,一部分虚增的出口将转化为这些国家的合规出口。越南6月出口环比下降1.4%,与历史上的季节波动发生背离,就表明水分已经开始被逐渐挤出。
其三,中长期内,东南亚难以取代中国的全球制造业出口基地的地位。首要原因在于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