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一带一路”融资机制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融资机制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以政策性、开发性和商业性贷款为主,投资基金、证券发行为辅,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共同参与,中国与沿线国家、国际性金融机构互利合作的综合融资机制。然而,“一带一路”融资一方面仍面临着违约风险高、融资行为不规范、中资国有金融机构承担风险过高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国际金融机构和私人资本参与不足等局限。对此,应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加强融资风险的评估和监控,规范中资金融机构行为;同时,积极引入东道国和第三方国际金融机构的资金,合理控制融资规模的增速,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贷款以人民币计价。
现状与特点
目前,“一带一路”融资已不再局限于中资银行贷款、投资基金等传统方式,在多边金融合作和资本市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一是政策性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仍是“一带一路”沿线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同时与外资商业银行的合作也明显加强。从政策性银行看,2018年年末,国开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际业务余额1059亿美元,累计为600余个“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融资超过1900亿美元,并完成了2607亿元等值人民币“一带一路”专项贷款的签约;截至2019年4月,进出口银行执行的“一带一路”项目超过1800个,贷款余额超过万亿元,半数投向基建领域。国有商业银行也紧随其后。以中国银行为例,其已相继跟进60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境外重大项目,对“一带一路”国家授信规模超过1300亿美元。
从外资银行看,不少国际知名的大行都开始积极与中资银行开展合作。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渣打银行、汇丰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德国商业银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等外资商业银行,均表现出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性。花旗银行与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在2018年4月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将共同支持海外投资和项目拓展;渣打银行先后与招商银行、国开行、上海浦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签署了“一带一路”备忘录或战略合作协议;德国商业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成为首家加入“一带一路”银行合作常态化机制的德国银行。
二是政府间的多边金融合作广泛开展,除了联合国际多边开发机构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融资,银行联合体也逐渐成为多边金融合作的重要方式。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在“一带一路”项目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4月,亚投行成员国已增至97个,累计为印度、土耳其等13个国家的35个项目批准贷款金额75亿美元,撬动其他投资近400亿美元。亚投行还先后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等签署了合作协议,通过创新融资机制开展联合行动。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也与世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泛美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多边开发机构开展联合融资,至2018年年底,已投资100多个项目,覆盖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了推动多边金融合作,中国还与一些国家建立了多边银行联合体。2017年11月,中国-中东欧银联体成立,成员包括中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等14个国家的金融机构;2018年7月和9月,中国-阿拉伯国家银行联合体、中非金融合作银行联合体相继设立,分别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首个多边金融合作机制;2019年4月成立的中国-拉美开发性金融合作机制,为中国与拉美国家间首个多边金融合作机制,由国开行牵头成立,包括阿根廷投资与外贸银行、墨西哥国家外贸银行等8家金融机构。
三是丝路基金引领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以及各国主权财富基金也在“一带一路”沿线项目融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丝路基金的优势在于以中长期股权投资为主,能够为项目提供核心资本支持,同时拥有股权、债权、基金等多种投融资工具,用以满足“一带一路”项目多样化的资金需求。其成立4年多来,投资业务已覆盖俄罗斯、南亚、中亚、西亚、北非、东南亚、中东欧等区域,签约投资项目约30个,签约投资金额超110亿美元。其中,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项目、迪拜哈斯彦清洁燃煤电站项目和迪拜光热电站项目,都采用了PPP融资模式。此外,中国政府还通过参与双/多边投资基金,助力“一带一路”项目。中俄地区合作发展投资基金首期规模100亿元人民币,推动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开发合作。丝路基金与欧洲投资基金共同投资的中欧共同投资基金于2018年7月开始实质性运作,投资规模5亿欧元,促进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投资计划相对接。值得一提的是,各国主权财富基金也开始积极参与“一带一路”项目。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主权财富基金,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投资规模显著增加。
四是资本市场建设不断加强,为“一带一路”沿线项目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证券获得直接融资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2018年年底,“熊猫债”发行规模达2000亿元人民币,包括:2016年7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发行首单30亿元、期限为5年的人民币绿色金融债;2018年2月,招商局港口、普洛斯洛华公司在深交所成功发行首批“一带一路”公募“熊猫债”,分别用于收购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股权、欧洲沿线物流基础设施资产。2017年上线的“债券通”也开始在“一带一路”融资中发挥作用。2017年12月,中国进出口银行面向全球投资者发行20亿元人民币“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重点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清洁能源产业。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利用境外债券市场为沿线项目融资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4月,中国银行已成功在境外发行五期“一带一路”主题债券,总规模近150亿美元,集团内13家分支机构参与发行,发行币种达到7个,包括人民币、港元、欧元、美元等。中国还与一些国家稳步推进证券期货交易所之间的股权、业务和技术合作。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集团、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共同出资成立了中欧国际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与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