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币清算跨境洗钱风险需提防
任何一种货币要在国际市场上合法流通,都必须依托国际清算。目前,参与国际清算的主要机构是商业银行。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提高对外币清算业务中反洗钱工作的重视,防止因疏漏而导致国际制裁。
跨境洗钱风险
外币清算的国际管理,主要是指各国银行均要将外币存款账户开设在对应币种国家的清算中心,以便完成跨国货币收付。
在清算业务中必须开立的账户有两类,一类是同业往来账户(一是A银行在B银行开户,直接与B银行进行清算,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资金往来频繁的两家银行或联行之间;二是A银行在清算中心开户,可以与多家银行开展清算活动);另一类是交易主体(企业或个人)在其自主选择的银行开立的结算/存款账户。无论是哪一类账户,其开户银行均须遵循本国的反洗钱法律法规,审核开户主体的证明文件,以确保符合监管当局的要求。
目前货币的跨境流动,在技术方面依托各国清算系统与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法规方面,则由“三反”(“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反逃税”,其中尤以“反洗钱”为最主要部分)贯穿各个环节。
以美元清算为例。当前最重要的国际美元清算系统是CHIPS。
CHIPS的会员分为清算会员和非清算会员两类。具有清算会员身份的金融机构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开立账户,并直接通过CHIPS系统实现资金的划转;非清算会员必须自主选择某个清算会员开立账户,通过该清算会员开户行开展资金转移。资金跨国流动的信息传递则通过SWIFT来实现。前者(CHIPS)负责各金融机构资金头寸的交换、传递、轧差和记账信息,后者(SWIFT)负责以统一的电报格式传递资金头寸明细信息。
外币清算因与境外业务有天然连接,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跨境洗钱风险。如2012年8月,渣打银行因涉嫌与伊朗机构开展洗钱活动,被美国监管机构罚款6.67亿美元;2014年7月,法国巴黎银行因给苏丹等被美国列入制裁名单的国家提供了跨国资金转移服务,被罚89亿美元;2015年11月,德意志银行被指控与伊朗和叙利亚等被美国制裁国家的实体开展业务支付,罚款2.58亿美元。在这些对银行因违反反洗钱规定而遭处罚的案例中,违规成本远高于违规收益,而处罚所导致的声誉损失更是难以计量。因此,加强外币清算反洗钱内控管理,已成为行业共识。
加强内控管理
在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第二轮互评估的推动下,我国的反洗钱工作在法律法规层面上已与国际通行做法保持了一致。
内控管理成熟完善的银行,均把反洗钱风险管理覆盖到所有交易活动,所有分支机构相关部门的员工共同参与,并投入与行业风险特征、管理模式、业务规模、产品复杂程度相匹配的管理资源,从而做到把反洗钱管理融入日常业务和经营,并根据实际风险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将洗钱风险控制在自身风险管理能力范围内。
全面、有效的反洗钱内控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以下环节:
环节一:认识你的客户(Know Your Customer,KYC)与尽职调查(Customer Due Diligence,CDD)
中国反洗钱监管机构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洗钱法》《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金融机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评估及客户分类管理指引》等,对客户尽职调查做出了明确规定:客户尽职调查不仅仅是对新建立业务关系的客户进行KYC和CDD(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商业黑名单数据库进行名单筛查,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同时也应持续贯穿于更新客户信息和重新识别客户等客户与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