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领域系统重要性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研究
2008年金融危机后,宏观审慎管理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监管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对系统重要性机构微观审慎监管方面则存在一定不足,而后者是维持外汇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前提。本文探索构建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外汇市场微观审慎监管框架,力求为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做有益补充。
系统重要性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
建立原则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在建立系统重要性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指标的选择、计算方法、信息收集、涵盖范围等都必须有科学依据,不能仅凭主观臆断决定取舍。
完备性原则。系统重要性机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表征企业特性和状态的主要因素及相关变量,尽可能避免片面性,更不能出现重要遗漏。
层次性原则。系统重要性机构作为一个大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可以分为若干个次级子系统。与之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亦应逐级分解,最后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系统重要性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独立性原则。系统重要性机构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求同一层次的评价指标彼此相对独立。
可比性原则。评价的实质是比较,只有运用具有可比性的指标,才能够提供准确的比较信息。可比性原则要求系统重要性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评价指标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对象之间具有可比性。
可操作性原则。一是力求简洁,用尽可能少的指标来反映系统总体状态;二是数据易于获得,可采用外汇局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系统数据;三是易测,计算方法容易掌握;四是尽可能选择那些意义明确、代表性强的指标,使评价结果易于理解。
此外,还要注意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的辩证统一。
影响系统重要性机构识别的
主要因素
规模。系统重要性机构的经营规模、业务规模与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存在较大的相关性。规模大的企业涉外收支金额与频度较高、业务种类丰富、市场份额占比大、资金规模效应较高,因此其跨境资金顺周期特点比较明显,在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变化时容易成为“加速器”和“助推器”角色,若发生危机,相对于规模小的企业,其对外汇市场的平衡冲击更大。
关联性。一些企业在市场中交易活跃、处于外汇系统的网络中心并与境内外市场主体联系紧密,具体表现为集团化运营、分支机构数量多、与关联企业业务合作和资金往来密切等。而企业经营中的契约性联系网络,会使系统重要性机构在涉外经营陷入困境时,可能引发其他企业经营困难。这种连锁反应对外汇市场供需双方会同时产生作用,且联系越紧密,溢出效应越明显。此外,关联性还表现为企业利用境内外市场汇差、利差频繁操作,进行套利,甚至涉及其他违法违规活动。
全球活动。企业国际化的程度越高,跨境业务占比越高,具备的跨境、跨区域、跨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和影响力也越强,因而拥有一定国际定价权。此外,企业的直接投资等易受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制度法律体系、基础设施、市场信心变化等的影响,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容易触发跨境资金单方向流动,形成共同风险暴露。企业参与全球活动越多,对金融系统运行的重要性越高。
复杂性。业务复杂程度高的企业,不仅从事已经实现完全可兑换的经常项下的外汇业务,还涉及衍生品交易、跨境担保、融资、离岸业务等,产品覆盖面广、业务组合方式丰富。但另一方面,业务越复杂,为异常资金运作提供的操作空间就越大:资金流动渠道增加,会使套利资金流动更具有隐蔽性,外汇管理监管难度随之增加。
高风险业务。从穿透式监管和长臂监管的实践看,高风险业务具有真实性审核难度大的特点,异常资金常借助此类业务达到转移资产、逃汇套汇等非法目的,是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发领域。
违法违规。一般来说,相对于记录良好的企业,违法违规企业可能存在路径依赖,对外汇市场的稳定造成潜在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最终确定了6个因素层指标和16个指标层指标来量化企业的系统重要性程度。
系统重要性机构评价模型
系统重要性机构评价模型分为两步:一是基于极大熵规划权重配置模型确定指标权重;二是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