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探索供应链金融产品应用的新思路

来源:《中国外汇》2019年第24期

一直以来,境外工程施工企业通常使用项目贷款或境内融资性担保境外放款等传统产品进行融资。而这些传统产品流程冗长,相对于我国境外工程承包企业因境外项目当地零星采购和劳务支出产生的融资需求,可谓“远水不解近渴”。因此,“走出去”企业亟待银行能推出针对性强,资金使用灵活,时效高的供应链融资产品与其实际需求无缝对接。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自身在海外机构布局方面的优势,立足“走出去”的境外中国工程施工企业的实际需要,以供应链金融产品应用的创新思维,通过为其量身打造符合需求的供应链融资产品,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成为中资银行面临的一道新的考题。

案例回放

近年来,中国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步伐正在明显加快;但另一方面,与“走出去”工程企业配套的全面服务却迟迟没有跟上,包括账户开立、项目投标,以及资金支持等方方面面,一直都是中资金融机构的短板。传统的政策性银行“两优贷款”和商业银行“内保外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走出去”企业对中长期资金的迫切需求,但由于传统银行项目授信流程冗长,难以对接部分 “走出去”企业在境外项目当地因零星采购,劳务支出所产生的短期融资需求。企业更需要针对性强、资金使用灵活、效率高的供应链融资产品。

某“走出去”境外工程施工A企业,原计划采用内保外贷的传统融资方案,解决境外施工工程项目的资金需求,但由于企业项目施工时间整体前移,导致原计划融资方案无法满足客户的即时资金需求。关键时刻,一份境外工程施工分包协议成为了业务的聚焦点。“境内总包商——境外分包商”之间的分包协议,包含了供应链链条中的债权与债务关系,其中的延期支付工程款的未来清偿,则为银行供应链融资产品打开了一扇窗。合作银行在了解到A企业境外工程施工进度、结算方式及交易情况等基础信息后,依托密布海外的分支机构布局优势,境内分行迅速与境外分行取得联系,探讨境内机构与境外机构联动的新模式,并决定利用供应链融资产品——国际双保理的非融资功能,来解决A企业希望非即期支付而境外分包商亟需用款的需求,以及境外分包商及时获取融资的时效性需求。境内外分行通过不断探讨,形成了最终融资方案;同时就客户关心的项目融资、清算路径、包括总包商关心的税务筹划、外汇管理等一系列问题,逐一提出了解决办法。根据该融资方案,A企业向合作银行提供了包括境外施工工程项目的总包协议、分包协议及工程施工结算单等项目背景材料;境内进口保理商与境外出口保理商协作,通过合作银行的海内外联动,按照“获悉客户需求-了解实际业务模式-量身打造融资产品方案-签订业务合作协议-最终发放融资款项”的程序,仅用了短短两周时间,就完成了首笔海外工程领域的供应链融资业务,成功解决了客户的实际困难。与传统融资产品相比,实现了促升级带提速。该合作银行通过对供应链融资产品的创新应用,对银行传统内保外贷模式进行了有效补充。

“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国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并承建了大量的海外工程施工项目,也因此产生了对外采购车辆设备、原材料支付需求。这为开办国际双保理业务提供了客观机遇。目前,该产品主要依靠合同、发票、工程量单等背景材料进行融资发放;未来,随着推广工作的不断深化,服务的企业不断增多,将会逐步转向线上融资方式,为更多企业提供便利的服务。

案例启示

回顾中国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发展历程,可谓艰难曲折:在企业“走出去”初期,受到政治影响、项目经验、资金实力等因素的制约,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中国工程承包企业一直是跟在欧、美、日、韩等大国竞争对手后面的跟随者;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的海外工程承包企业,得益于项目经验的不断积累和资金实力的日渐雄厚,也后来居上,国际排名和综合竞争力获得大幅提升,逐步成为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领跑者。

中国的崛起让“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清楚地看到本国及地区基础设施与本国实现快速转型发展愿景的巨大差距,其对高铁、能源、信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旺盛需求,逐步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激发了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众多国外工程承包企业的掘金欲望,并为配合“走出去”境外工程施工企业的中资银行提供了机遇,但也提出了挑战。

传统思路的禁锢

境外项目施工工程项下,传统的政策性银行“两优贷款”和商业银行“内保外贷”,往往会成为“走出去”企业解决项目融资的首选产品。而传统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银行将对国际货物贸易项下进口商与出口商在合同、发票中对赊销结算的约定,以及提单/报关单(俗称“老三样”)等背景材料的真实性审核,作为融资基础产品的策略安排。而原本在政治环境、财政水平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业主,则被该领域的国际市场竞争推上了“买方市场”的高位,结算方式也随着买方话语权的增加而变化。

传统银行信贷产品对解决境外工程施工企业总包商融资只是“治标不治本”。如何做到标本兼治,依然是困扰许多海外工程承包企业及金融同业的难题:工程进度要垫资,先期要投入,业主习惯性拖欠,项目前期支出如何解决?这些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境外施工工程企业的实际问题,笔者对辖内的境外工程施工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并总结、梳理了工程企业上下游的结算规律、支付对象及境外施工零星采购范围等的特点。笔者发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