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应对外汇业务变局
在目前国内上下游产业高度分工,国际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许多行业均产生了负面影响。对于跨境外汇业务而言,不仅要面对国内经营困难,而且还面临着国际环境的挑战。借助境内银行的帮助,一些跨境企业成功化解了由于突发疫情所遇到的经营压力,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经营困境
尽管全面评估新冠肺炎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后果还为时过早,但此次疫情已使得国内包括跨国公司在内的不少企业,受到严重冲击。其中跨境企业中的中小微企业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弱,受损程度更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应对危机的资金准备不充分,导致当期现金流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受停工或延期复工的影响,许多企业一方面面临着客户和订单的流失,另一方面还要维持工资、租金、利息成本等刚性开支,加上没有替代的融资方案,致使企业收入锐减,造成被动式信贷违约,经营状况恶化。
二是进出口贸易型企业面临违约索赔风险。由于在国际贸易融资、收付汇方面经验不足,对国际贸易规则和条款不熟悉,在业务开展时未能预留对市场风险变化的应对措施,很多外贸企业因受国内突发疫情导致银行延期复工的影响,无法如期对外交割产品或资金,面临违约风险;另有部分出口型企业则因疫情而出口受阻,导致存货激增。
三是突发疫情造成汇率、利率的波动,导致部分企业的成本和收入需要重估。如一些进口型企业或进口方向为外币融资的企业,由于人民币贬值导致采购成本或购汇成本上升,直接吞噬了业务利润;部分出口型企业,也因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游端国际原材料价格由于人民币汇率下跌而被动造成采购成本上涨,进而削弱了产品竞争力。
应对之道
汇率方面,受疫情冲击,人民币汇率压力陡增。开年后,国内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三个交易日下跌,分别调降373个基点、530个基点和44个基点,致使离、在岸人民币汇率双双再次跌破7.0关口,导致进出口企业汇率风险大幅上升。金融市场方面,人民银行分别于2月3日和2月4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累计投放流动性1.7万亿元,充分显示了央行稳定市场预期的决心。这有利于进一步缓解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引导利率进一步下行,缓解实体经济的经营困局。以下几个相关案例,或可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案例一:线上化工具解决进口付汇
M公司为一家从事氯碱化工的跨境进出口企业,主要生产消毒水、消毒洗手液等物资,是防疫物资重点生产企业。突如其来的疫情,急需企业大量进口海外原材料以满足满负荷生产的要求。M公司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材料是电石、氯乙烯单体等,主要是由一家日本企业供应,双方以信用证作为结算方式。按照以往的惯例,开出的信用证到期付款日最早也要在三个月以后,且供货方要求款到才能发货。鉴于疫情防控工作不容一丝延缓,M公司紧急联系了国内结算银行,希望能尽快向境外付款,以使原材料能尽快入境。
上述问题通过企业与经办银行协商修改信用证就可以解决,因此并没有太大的困难。主要问题是,其时正值国内春节假期,又叠加疫情使国内很多行业延期复工,经办银行无法在短期内调动各岗位员工同时回行办理,而企业财务人员也无法到位,如果等到全部复工后再办理业务,就会错失最佳货物进口时机。好在企业开通了银行在线网银单证系统、单一结算平台等线上化结算工具,在银行的指导下,企业线上无纸化办理了提交业务指令,及时解决了业务资料往返传递困难的问题。最终,结算银行在只有少数相关单证系统及信贷系统人员参与处理系统流程的情况下,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同时,还通过在线融资系统为企业提供了部分融资。线上化结算工具的使用,极大增强了企业面对疫情的应对能力。
案例二:解决跨境货物交付问题
H公司为保税区的一家德资制造业企业,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提供适应各种地质条件、各种口径的全系列尖端隧道掘进设备供应商。
2019年,H公司与境外客户签订了5台价值2.8亿元的隧道挖掘机销售合同,双方约定于2020年2月5日从国内南沙港码头装船出口。但因应疫情影响,国内运输公司和港口码头的复工日期均调整为2月10日,所有装船出口手续都会相应延迟,致使H公司面临着每天高达12000美元的船舶滞港费,还要承担延迟交货产生的巨额罚金。H公司表示,其自身所属的制造业行业本来现金流就很紧张,如果疫情不能在短期内好转,公司经营将可能持续恶化。
鉴此,境内结算银行根据国际贸易争端处理经验,协助H公司通过援引不可抗力条款尽可能免除其违约责任。在银行的业务指导下,H公司向市贸促会紧急求助,并通过中国贸促会商事认证线上平台当日提交了佐证材料——新冠肺炎疫情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书;同时H公司也积极争取到了国外客户的谅解。这些举措帮企业尽可能挽回了疫情损失。
案例三:跨境融资渠道的运用
J公司为一家大型外商投资餐饮连锁企业。受国内疫情影响,春节期间J公司为应对疫情被迫暂停营业,大量客户退订了年夜饭,企业错失春节聚餐的消费高峰,营收降至冰点。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