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汇率风险管理借鉴
日本的银行对企业提供的汇率风险管理方案,是在日本企业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伴随其汇率风险敞口的不断扩大而日趋成熟。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企业对完善汇率风险管理的需求也十分迫切。本文介绍了日本的银行对汇率风险管控的认识与经验,希望能为中国同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汇率风险再识别
银行只有敏锐地识别企业经营中的不同汇率风险,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方案。
日本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有四个阶段,分别为:从事进出口贸易阶段;在海外拥有当地法人(制造/销售)阶段;拥有多家海外当地法人(与当地法人间发生交易)阶段;由区域中心进行统一经营管理阶段。企业由于经营方式及企业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不同(日本母公司或各区域中心代替母公司行使汇率风险管理职能),所面临的汇率风险在种类与性质上也会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在四个阶段中存在的汇率风险,按是否可在会计报表上被识别而分为以下两类。
可被会计报表识别的汇率风险
相关交易根据不同属性可分为:经常项目交易(伴随进出口贸易)和非经常项目交易(出资、并购、资金借贷等)。交易中的风险依据外币计价的会计准则,分为“伴随现金流的汇率风险(实现损益)”和“存量的汇率风险(估值损益)”。其中,伴随现金流的汇率风险,是指当企业使用本币外的外币进行进出口贸易,或者进行出资、并购、资金借贷等交易时,从某一时点(制定计划时点或债务债权关系记账时点)到交割结算时点之间,因汇率变化而导致在结算环节收取或支付本币金额时出现增减的风险。企业通常必须确保其现金流的利益不受损失,所以对伴随现金流(实现损益)的汇率风险的管理十分重要。但同时,由于上市企业会受到来自股东的压力,因此还必须确保包括估值损益在内的最终利益不受损失,因此注重存量的外汇风险(估值损益)也十分重要。
会计报表不能识别的汇率风险
企业在制定计划到债务债权关系确立之间,可能会发生汇率风险。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在制定事业计划或预算计划时,需要构想未来将发生的外汇交易及该交易的预期汇率(计划汇率或者预算汇率),以将外币换算成本币纳入业务经营内容。另一方面,与贸易对手进行价格交涉时,虽未发生真正的贸易行为,但价格条件本身会受到当前和过去汇率变化的影响,从而使汇率产生差异(即实际会计记账使用的汇率,与债务债权关系发生时的汇率,以及在制定计划或者价格交涉时点使用的汇率三者之间出现差异)。这些差异并不必然体现在会计或财务报表上(也就无法被财务报表识别),但会对企业的营业额、采购额及盈利本身产生影响。
在进出口贸易中,使用本国货币结算的交易在会计上也被视为无法识别的汇率风险。由于企业使用本币进行进出口贸易,在会计上就不会产生汇兑损益;但在决定以本币计价的产品价格时,有时需要考虑到交易对手方所在国的货币与本币交换时的汇率变动情况(当汇率风险较大时,相应的风险溢价需要体现在本币计价的产品价格中,以确保最终收益)。但汇率波动情况超过交易时点的汇率时,交易规模本身会受到影响,从而对企业的销售额和采购额造成直接损益。
再一个在会计上无法识别的汇率风险,体现在企业与他国企业进行竞争的时候。如出口企业所在国的本币发生了大幅升值(相对竞争国),会导致企业在竞争时处于不利地位,最终影响到其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