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保险应“疫”而变

来源:《中国外汇》2020年第6期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可谓出乎意料,不仅改变了人们原本的生活状态,甚至颠覆了很多人的人生规划。作为保险行业的一员,笔者有幸率先参与到保险抗疫的战斗和研究中。那么,疫情对保险行业、公司、产品有何影响?作为投保人又应如何理性应对疫情?

疫情对保险行业的影响

责任渐重 口碑渐好

传统观念认知中,保险公司的核心作业模式是收保费、做理赔,依照国家规定将保险资金投入国家允许的投资领域,以产品责任向客户兑现合同约定的内容。不过,从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旧国十条”),到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十条”),再到2020年1月23日银保监会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则更强调保险行业作为社会发展“稳定器”、经济发展“助推器”、居民收入“调节器”的重要作用。“新国十条”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保障全面、功能完善、安全稳健、诚信规范,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保险服务业,努力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这凸显了国家鼓励行业的责任担当。

此次疫情中,保险行业率先发力,发挥优势,尽其所能,多种形式行善举。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介绍,截至2月27日,保险机构为抗疫一线捐赠保险保额已经超过15.7万亿元,新冠肺炎疫情专项赔付已经超过7600万元。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月28日,保险行业与新冠疫情相关的捐款、捐物总额达3.48亿元。比如泰康保险集团设立“公共卫生和流行病防治基金”,将“爱心保”产品承保盈余全部作为公益基金,还主动请战提前开办泰康同济(武汉)医院。这些实际举动和数字,正是行业责任渐重的真切体现。

保险业的传统作业模式是由代理人向客户进行面对面的推销。由于保险行业发展初期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存在利益驱动下的销售误导、责任不清的人情保单多等问题。保险行业因此频繁出现纠纷,形成负面口碑。近年来,国家政策加大支持,监管日趋完善,宣传导向更加客观,民众保险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疫情期间,居家的大众危机意识更强,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保险行业积极承担责任的信息,对保险行业的认知也更加正面。根据融360维度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受访者表示本次疫情过后会增加重疾险、医疗险等保险产品消费。疫情期间的保险代理人,淡化了推销身份,更多扮演了风险规划的建议者、人生担忧的解决者的角色,从而强化了寿险的保障意义和功能。这是对整个保险行业形象重塑的利好。

加速践行健康中国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主题。2019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又对“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提出了明确意见,布置了三大项15个主要任务。保险行业的性质决定其承保时被保险人必须是健康体;承保后,在依法履行合同责任的同时,要最大程度地降低赔付成本。因此,多数保险公司会对客户提供一定程度的健康服务,以引起被保险人自身对于健康的重视。这本身就是以行业特色在践行健康中国。

疫情期间,各保险公司主动担当,将新冠肺炎扩展纳入意外、重疾等现有产品责任,且不同程度取消定点医院、观察期、理赔额等理赔限制,还开发了涵盖相关责任的新产品。比如泰康人寿新推出的“特定急性病医疗保险”,覆盖14种急性病、16种传染病,并扩展责任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截至2月24日,共有68家财产保险公司通过扩展产品责任等方式开发了600多款保险产品,70家人身保险公司在不增加保费的前提下,把1210款产品责任范围扩展到新冠肺炎。这对于新冠肺炎感染人员及家庭的心理解压、愈后的健康恢复等,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践行健康中国的行业价值。

疫情对保险公司的影响

常态推进 夯实功底

每年一季度,是保险公司必争的“开门红”黄金收入期,多数保险公司会以各种活动吸引客户参与,以保费较高的年金类产品为主,提高保费收入,创造一年当中保费的最高峰。开门红占行业全年保费占比过高,与百姓日常收入趋势并不完全正相关,更多是因为保险公司间的强势竞争所致。然而疫情当前,受停工停产、控制聚集、活动取消等种种限制,老百姓虽危机感更强,但也会更加捂紧钱袋子,必然导致保险公司一季度保费收入锐减,使得保险公司不得不重新评估二季度及全年的业务节奏。疫情的恢复需要时间,即使完全结束,聚集的担忧也依然会延续一段时间,何时能真正恢复尚不明朗。但从另一个角度,这也将加速保险公司常态化经营的进程。近年,多家大型险企已在探讨平滑年度保险节奏,强化常态服务与客户需求,回归保障;但碍于竞争压力,依然只能被开门红节奏绑架。而此次疫情,面对无法高企的保费收入,正是沉淀思考、规划转型的好时机。

传统保险代理公司,受“开门红”影响,难免会减少对代理人从业基础的持续培训培养,多以活动为平台,更注重激励、推销及促成,主观性和推动力更强,但会使得代理人功底不深、专业不强、难免浮躁功利。疫情影响下,保险公司将更注重代理人的基础知识、专业功底的夯实。毕竟,人情单的时代早已过去,保险公司如雨后春笋,竞争越来越激烈,早已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