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银行养老理财待突破

来源:《中国外汇》2020年第6期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我国养老体系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需要充分发挥作为第三支柱商业养老的作用。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应充分把握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机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丰富银行理财业务模式,创新养老金融理财产品,通过布局养老金融市场助推转型发展。

银行养老理财发展面临机遇期

商业化养老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正在步入少子老龄化社会,使得传统的依靠子女养老的模式难以为继,并对我国未来的养老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我国现有的养老体系结构中,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是主要方式,占比逾七成;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占比超两成;而第三支柱商业养老占比微乎其微,尚不及1%。在当前老龄化趋势下,第一支柱面临着养老基金耗尽的挑战,建立以二、三支柱作为主体的商业化养老改革势在必行。

银行在养老理财产品开发中具备优势

在人口老龄化和养老金的支付压力下,民众的商业养老意识已经逐渐觉醒,未来商业养老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多金融机构参与的多样化、定制化的养老产品将不断涌现。这对于转型中的银行理财而言,不啻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

优势一:银行拥有广泛渠道和用户优势。商业银行拥有其他金融机构无法匹敌的销售渠道网络,其网点遍布所在城市乃至全国各地,可为客户提供从线上到线下的全方位个人养老理财服务。这对于偏爱线下渠道的中老年客户而言,可充分提高业务满意度。同时,由于银行在三大支柱的业务中均扮演了账户管理人的角色,已经成为零售金融市场最重要的流量入口,积累了大量用户资源。这将为养老理财业务开展提供客群优势。

优势二:银行具备受到信赖的品牌信誉。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保持稳健的经营策略,具有完善的风控机制、严格的外部监管体制,在民众中基本形成了资金实力雄厚、高信用的品牌形象,从而成为居民养老储蓄的第一选择。这种品牌形象与养老理财产品所需的低风险、长期化、高信赖度的特点相契合,为银行进一步拓展、开发稳健型养老理财产品提供了有力保障。

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

养老理财产品是指由商业银行设计发行的,以追求养老资产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鼓励客户长期持有的银行理财产品。虽然银行在养老理财市场中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但我国的银行养老理财产品相对其他资管产品起步较晚,且发展相对滞后。

产品数量较少,同质化严重

目前,银行养老理财尚处于起步阶段,设计并开发养老理财产品的银行数量较少,每家发行的养老理财品种大约两款到五款之间,全市场可供选择的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尚不足百款。为数不多的养老理财多为低风险、开放式的产品设计,期限类别集中于半年至三年,主要投资于高流动性、固收类资产,呈现出较强的产品同质化。理财子公司虽然也在布局养老理财市场,开发新的养老理财产品,但数量仍然很少。截至2020年2月末,仅光大理财、招行理财、中邮理财推出了首款养老主题理财产品。比如光大理财的“阳光金养老1号”是一款五年期封闭式公募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4.70%—6.10%,设计中加入了产品成立满两年后,每年将向投资者返还25%份额的安排。

养老理财针对性不足,难以触达客群痛点

银行的中老年客户所拥有的财富量通常高于其他年龄群体,但对该群体养老理财的针对性管理却十分缺乏。目前,市场上冠以“养老专属”“长寿”等字样的养老主题银行理财产品,往往养老概念并不突出,并未明确界定产品客群,且与普通银行理财产品在期限、风险水平、投资起点、资产投向及比例等方面,并无显著区别。对于老年人活动范围有限、信息灵敏度低、价格敏感度高乃至情感心理等方面的特点缺乏体察,从而针对性产品的开发和服务不到位。

净值型养老产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