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通“南下”动向与趋势的思考
内地资金通过“港股通”渠道“南下”流入港股市场在2020年下半年已形成潮流;到2021年年初,随着相关股票价格创出新高而进入高峰期。统计显示,2021年1月上中旬,内地资金南下的净买入规模超过2500亿港元,与2020年四季度总额相当。从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南向交易已连续24个月净买入。内地“南下”资金已成为港股市场上不可小觑的投资力量,投资港股也成为内地投资者的重要话题。
港股通发展态势
港股通是指内地投资者委托内地证券公司,通过深交所/上交所设立的证券交易服务公司,向联交所进行申报,买卖规定范围内的联交所上市的股票,又分为沪港通下的港股通和深港通下的港股通。其中,深港通下的港股标的范围广于沪港通。按资金的流向,港资购买内地交易所上市的股票称为北上资金,内地资金购买港交所上市的股票为南下资金。
2014年沪港通机制建立,被视为内地资本市场加强对外开放、引入海外资金的举措。两年后,深港通开通,沪、深交易所均与香港联交所构建了互联互通关系,不少海外资金借助沪港通、深港通(如今统称为“陆港通”)渠道进入沪深股市;而内地资金借助这一渠道进入港股市场的数量则相对较少。2016年,北上资金的净买入余额是685亿元人民币,而南下资金的净买入余额只有131亿港元。
客观上,内地资本市场上具有本土特色、海外属于稀缺的优质资产吸引了大量海外资金前来“淘金”。港资北上保持了旺盛的势头,对内地“核心资产”的大规模买入客观上也成为后来相关股票价格大涨的重要因素。北上资金操作风格不同于内地投资者,在对交易时点的把握以及品种的选择上,表现出了很高的专业水准,以至被内地投资者称为“聪明资金”,其买卖动向也因此受到各方面的重点关注。尽管与内地股市的体量相比,北向资金数量有限,但其对行情的影响力明显要超过其实际交易量。
部分内地资金南下的主要投资对象,是内地企业在香港联交所发行的H股。因为同一企业的H股比在沪深交易所发行的A股价格普遍低30%以上,从资产配置的角度出发,投资同样一家上市公司,H股相对于A股有着更高的性价比。
与北上的资金量相比,南下的资金量在很长一段时间仅相当于前者的1/3。直到2019年年底,港股通与陆股通的资金量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但到2020年上半年,二者基本呈并驾齐驱之势。
根据Wind数据,2019年年底,港股通的净买入余额是10582亿港元,相比陆股通净买入余额9934亿元人民币,规模仍略小(两者相差9.45%,按1港元=0.85元人民币计,下同);到了2020年上半年,北上资金的净买入额是11116亿元人民币,南下资金的净买入是13583亿港元,后者略微超过了前者,超出比例为3.86%;2020年年底,北上资金的净买入余额是12024亿元人民币,南下资金的净买入余额是17304亿港元,后者已比前者超出22.35%。再往后,南下资金以平均每天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的速度持续流入香港股市,日规模也超越了陆股通。2021年1、2月,南向资金流入速度已达到平均每天约200亿元人民币。截至2021年2月26日,北上资金的净买入余额是12835亿元人民币,南下资金的净买入余额是21159亿港元,南下资金规模反超北上资金49.13%。
导致内地资金“南下”的因素
如今,南下资金变成港股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且是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之一;其重点投资的股票,也是香港联交所中表现最为优秀的品种。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一巨大的变化?不妨从内地与香港两方面进行分析。
内地的推动因素
一是内地资本市场实现了较快发展,注册制试点等政策的推出极大提高了市场效率。2018年以来,沪深股市出现较为明显的结构性调整,大市值的绩优股走势强劲,中小市值的绩差股则日渐被边缘化。在这一过程中,崇尚价值投资的机构投资者不但获取了超额的投资收益,也赢得了广大普通投资者的认可;热衷投机炒作的资金力量则遭受打击。对机构投资者来说,相对成熟、投资价值突出的香港股市,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内地机构投资者在投资沪深股市的同时也开始关注香港市场。
二是监管部门进行了相应的政策调整,将港股通交易作为内地机构投资者的常规业务。2017年6月,证监会发布《通过港股通机制参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的公募基金注册审核指引》,对公募基金通过港股通投资港股做了细致规定,将基金投资港股的比例从以前的20%提高到50%。
此外,近年来国际资本市场动荡,在美国等地上市的中概股企业遭遇压力和无理打压,部分公司被迫退市,也有部分公司出于多方考量选择在香港实行第二上市。对于这种情况,市场上有观点认为,应维持中概股的合理估值,特别是对在中国香港地区上市的内地企业,应排除外部负面因素对其价格的冲击。虽然,对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到中国香港第二上市是否是内地资金加速南下的一个触发因素仍存在争议,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