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变数和冲击
主持人
钟伟 《中国外汇》副主编
嘉宾
沈建光 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
钟正生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全球经济近年来深受单边主义的困扰,缺乏新机制和新动能,加之新冠疫情的冲击,使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空前挑战。进入2021年,疫情的拐点,通胀预期的拐点均已出现,全球经济的拐点也即将浮现。经济复苏当然是好事,但也充满各种变数,毕竟疫情是否受控,多边合作机制是否顺畅,大国关系是否正常化,都会影响复苏进程。另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也会带来各种冲击,例如,通胀预期可能会导致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复苏可能会带来汇市、股市的剧烈波动,等等。因此,我们需要审慎、理性地看待全球经济复苏之路。
钟伟:欢迎两位参与本期的“圆桌”讨论。2020年全球深陷经济衰退,主要经济体中只有中国维持了正增长。但中国在既要严控疫情又要重启经济的背景下,经济修复也并不充分、不均衡。2021年,随着疫苗的大规模接种,全球疫情拐点日渐清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社会经济活动也在加速常态化。人们普遍预期,2021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将强劲复苏;但也有人担心疫情控制的差异性会带来经济复苏的不平衡性。在两位看来,全球经济的拐点可能在何时出现?复苏又会具有怎样的特点?
沈建光:2021年全球经济将呈现加速复苏态势。但与以往经济危机不同,这轮复苏带有不均衡特征,即发达国家复苏要显著快于新兴经济体;而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经济又将表现得最为突出。
原因有二:一是从公共卫生角度看,美国的疫苗接种将走在世界的前列。能否复产复工,主要取决于疫情的防控成效。而海外控制疫情主要靠疫苗接种。目前看,美国有望成为全球率先实现群体免疫的国家之一;欧盟各国尽管疫苗采购量大,但供应保障不如英美,导致接种率低,新兴经济体更落在欧盟之后,故均可能面临疫情反复的风险,影响经济恢复。二是财政纾困政策明显不同。拜登1.9万亿美元的支出法案通过后,为应对疫情采取的财政刺激已经相当于GDP的15%以上,迅速填补了美国的产出缺口,美联储和经合组织(OECD)均预期,今年美国经济增长可达6.5%。相比之下,欧、日并未付诸大规模的追加刺激,而新兴市场国家因为财政空间有限、利率偏高,财政托底更为有限。此外,美国复苏步伐较快会引发美债利率大幅上行,还会加剧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外流的压力。
综上,预期2021年伴随着疫苗接种加快,新冠疫情的“至暗时刻”将会过去。特别是下半年,复苏会非常强劲。但从全球范围看,复苏将处于分化状态,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将面临防范疫情蔓延与防止资金大规模流出的双重压力。
钟正生:现阶段看,全球经济复苏之路有两个特点值得关注。
一是全球经济复苏更可能呈现“耐克”型,而不是“V”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作为“自然灾害”带来的冲击,经济本身的修复会快于实质性的金融经济危机。现阶段看,疫情仍在显著阻碍经济活动。近期,欧洲疫情第三次反扑,多国重新加大了封锁力度,在持续封锁下,至少今年一季度经济恢复是不及预期的。而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疫苗获取难的困境。因此,2021年全球经济能否呈现显著的“V”型复苏仍不确定,可能会比预期慢,大概率呈现“耐克”型(反弹较慢、持续时间较长)复苏。
二是美国经济复苏可能超预期,且美欧经济复苏可能不会同步。随着拜登上台,美国疫情防控加严、疫苗推广加速,叠加财政刺激方案的通过,美国在复苏赛道上有所提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在今年都大幅上修了美国经济增长预测。反观欧洲,首先,疫苗推广远不及美国和英国;其次,由于统筹困难,其复苏计划很难快速落地;最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还将面临大选等政治不稳定因素,均会使欧洲经济复苏产生变数,前景相对黯淡。
钟伟:目前人们已开始热议通胀预期。有研究指出,早在2020年下半年,全球大宗商品已涨势明显,但并没有引发强烈的通胀预期;2021年2月以来,伴随疫情的好转,带来了通胀预期的攀升。以10年期美债为代表的西方主权债收益率持续上升。近日美国政府通过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政策,更使人们对先于复苏而来的通胀产生不安情绪。两位觉得一波持续的通胀是否已伺机而动?
沈建光:有很多观点认为,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央行采取了超级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零利率、负利率和量化宽松,但始终未能提升核心通胀上行,因此此次疫情下的宽松政策,也不会引发通胀。对此,我不敢苟同。在我看来,本轮应对疫情,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基本抛弃了财政约束,其大规模的刺激使赤字货币化已在实践当中,通胀风险应大于以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美国经济刺激远超过产出缺口。依照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测算,2021年美国名义产出缺口为4200亿美元,但拜登政府最新通过的1.9万亿财政刺激规模,要显著超过这一水平,因而将加大通胀风险。
二是本次复苏,需求的恢复会推升核心通胀上行。以往,主要央行在应对金融危机时,虽然投放了大量流动性,但由于总需求不足,导致核心通胀水平难以明显走高;而本轮美国的刺激规模大幅超过产出缺口,会推升国内需求,引领核心通胀指数上行。
三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国国债收益率攀升,资产价格攀升等,都预示着通胀的现实压力。今年以来,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加速上涨,加上近日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达到1.75%,加深了市场对通胀的担忧。
钟正生:我谈两个层面。一是美国通胀的演绎。2021年,美国可能会成为全球通胀的“震源”。第一,美国政策刺激力度可能“矫枉过正”。2020年,我们测算的美国财政刺激规模占其当年GDP的18.4%,而OECD预测的美国当年的产出缺口则为6%;2021年,1.9万亿美元法案占美国2020年GDP的9%,而OECD预测2021和2022年美国的产出缺口则分别为4.6%和3%。第二,美国或将面对消费快反弹与工资快上涨的压力。目前美国就业市场恢复偏慢,美国企业可能不得不提高工资,从而会抬升生产成本与物价中枢,加剧通胀压力。第三,美国去年的低基数。假设今年PCE匀速增长(平均月环比为0.185%),美国PCE月同比将在4月、5月达到2.7%—2.8%的全年高点,且11月还可能小幅窜高至2.5%以上。这些都可能是2012年以来的新高。
二是大宗商品周期的演绎。站在全球角度,疫情以来并持续至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