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加快推进成渝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发展

来源:《中国外汇》2021年第9期

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是中央确定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内容。通过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有助于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高水平金融支持,实现经济金融良性循环。未来,成渝两地要以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加快金融改革开放,不断增强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能力,充分发挥开放平台、开放通道的引领作用,加快西部金融中心的建设发展。

 

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具有良好基础和广阔机遇

从经济金融总量和对外开放水平看,成渝地区在西部地区占据主导优势。1993年国务院定位成都为西南地区金融中心,2009年又明确重庆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多年来两地在经济金融建设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方面成绩斐然。从经济金融总量看,“十三五”期间,四川重庆两地GDP合计31.6万亿元,占同期西部地区GDP总额的33.8%;两地社会融资规模增量7.2万亿元,占西部地区总额的34.7%。2020年年末,四川重庆两地本外币贷款余额11.3万亿元,占西部地区总额的33%。从开放经济角度看,“十三五”期间,四川重庆两地进出口合计5.5万亿元,占同期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的53.4%。

从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来看,成渝地区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地位。根据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的统计,截至2020年年末,成渝地区共有银行、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498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33家。新型金融机构、类金融机构、私募性质金融、金融中介机构、金融服务外包等,均得到较快发展。部分全国或区域功能性金融机构,多家银行总行的后台服务中心、资产管理中心、消费金融中心、国际业务运营中心等相继在两地落户。不断丰富的金融机构体系,为西部地区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从金融创新程度来看,成渝地区已获批开展一系列金融创新试点。“十三五”时期,在人民银行、外汇局的支持下,成渝地区先后获批30余项外汇管理及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点,同时陆续获批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金融标准创新试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等,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也落户重庆。一系列创新试点有效丰富和优化了金融政策供给,为切实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升金融科技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从金融对开放平台的支持力度来看,成渝地区金融支持开放平台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成渝地区开放的力度空前,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高新区、综保区等诸多开放平台在成渝地区相继落地。与此同时,金融支持开放平台建设也取得明显成效:中新金融双向开放程度日益加深,中新金融峰会搭建成为西部12省市与东盟10国金融互联互通的国际性平台;中新跨境融资通道已累计落地项目150个,实现融资131亿美元,平均利率低于境内1.03个百分点。四川、重庆两地自贸试验区实施十余项外汇管理改革创新试点,且大部分试点政策现已逐步推广至自贸区以外。

从打造国际物流枢纽建设的需要来看,成渝地区金融服务,特别是跨境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机遇广阔。历经多年发展,成渝地区逐步具备了联通欧亚、统筹陆海的区位优势。向东,通过长江水道、沿江铁路可实现国际远洋出海出境;向南,缘起于重庆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重大战略部署;向西,中欧班列推动成渝地区和欧盟更加紧密;向北,依托渝满俄、蓉欧北线联结中蒙俄经济走廊。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成渝地区开放通道建设取得逆势增长:重庆开行中欧班列2603列、货值9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8%、64.5%;开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班车)4295列(次)、货值13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1.2%、33.3%。伴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欧班列等开放通道的不断扩展,成渝地区跨境金融服务体系将大有可为。

 

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未来实施路径

在看到成渝地区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良好基础与广阔机遇同时,也需要认识到,相较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沿海地区,成渝地区在金融机构服务水平、金融市场体系建设、金融创新能力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成渝地区应积极对标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体系建设,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地方经济特色,锻长板补短板,推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

着力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水平,不断增强金融资源集聚能力

成渝地区日渐丰富的金融机构体系,为西部地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但同时也存在三方面的突出问题:其一,竞争与服务同质化问题依然严重,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创新不足;其二,地方法人机构资本实力不足,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银行机构,参与国际竞争更是十分有限;其三,相关政府配套机制不完善,风险释缓、贴息贴费、地方征信等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明显。

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在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紧扣区域实体经济特色,着力打造金融特色服务。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其一,增强培育先进产业集群的金融服务。增加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的资金支持,推动高层次产业开放合作,形成一大批具有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其二,增强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依托西部(重庆)科学城、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着力服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多渠道引进境内外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三,增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服务。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重点支持交通、运输、物流、通信、能源等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其四,增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金融服务。支持本土优质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支持大型跨国公司在成渝地区设立区域总部及研发、结算等功能机构。强化关键性外资项目引进,建设高质量外资集聚地。其五,增强支持外贸新业态的金融服务。持续优化小微跨境电子商务结算服务,助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探索更高水平的贸易结算便利化创新,支持离岸转手买卖、委托境外加工、第三国采购货物、境内仓单转卖等新型国际贸易的发展。其六,夯实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财政、金融、税收、产业等政策联动机制,形成富有地方特色、高效运转的政策支持体系。

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持续提升金融资源的辐射能力

相较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成渝地区目前尚缺乏全国性或区域性具有影响力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同时成渝地区之间及其与西部其他地区之间的金融开放合作联动也仍显不足。未来,应着力加快两地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和开放,带动西部地区金融开放的发展。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其一,优化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联合全国性金融要素交易市场,探索在成渝地区打造面向中西部的综合性服务窗口或业务分中心;推动成渝地区股权交易平台联合展业和创新,探索适合科创企业和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