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加密货币对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挑战与应对
私人加密货币是信息技术发展叠加货币自由主义思潮的产物,设计之初就致力于摆脱国家主权的控制。实践中,借助互联网和区块链技术,私人加密货币实现了去中心化,具有超主权无国界的性质。这种“去中心、无国界、无监管”的特征使其可以绕过传统的跨境支付网络,方便地进行跨境交易。随着其在跨境交易中应用规模的增长,其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影响不容小觑。
私人加密货币在跨境交易中的运用
私人加密货币在跨境交易中的应用场景
私人加密货币在跨境交易中主要有两类应用场景:跨境支付和跨境资产转移。
跨境支付就是以加密货币充当跨境交易的媒介,发挥货币的支付手段作用,在发生货物或服务进出口或者清偿国际债务时使用。早在2014年,美国微软公司就接受包括用户用比特币为其微软账户充值,美国境外用户可以用比特币在微软商店中购买游戏、电影和应用软件。当私人加密货币被用作跨境支付时,一国居民与非居民的跨境交易是以比特币为媒介,而不是常用的美元或欧元。这些交易的完成并未通过银行体系。
在跨境资产转移场景下,私人加密货币并不是作为跨境交易的媒介,而是作为一种资产在不同所有者之间转移。由于私人加密货币本身是无国界的,脱离了主权国家的监管,因而笔者认为一国法定货币或者特定商品与加密货币之间的兑换即可视为跨境交易(即便所兑换的加密货币不一定会被转移到境外),因为它使本币资产转换为不受监管的离岸资产。例如,国内某法院判决生效的案例显示,某犯罪分子将出售赃物所得,转账给国内的比特币矿工,获得比特币密钥再发送给在国外的同伙。这个案例中,犯罪分子无法将出售赃物所得直接进行跨境转移,而是先将其转换成人民币,再兑换为比特币,从而脱离了我国法律管辖范围,实现了资产的跨境转移。
私人加密货币在跨境交易中的吸引力
私人加密货币具有去中心化、匿名性、便捷性和安全性等特点,这使其在跨境交易中与传统方式相比具有一定吸引力,可以低成本、安全、便利地实现资金的跨境转移。
一是私人加密货币的去中心化和匿名性特点,使其得到一些灰色或违法违规资金的青睐,以逃避传统渠道中的客户身份识别要求。加密货币本质上是一套“代符+簿记系统”,不需要任何特定机构提供运营服务。两名用户可以实现点对点的加密货币转移,不需要中心化的机构参与,也就不会有机构进行客户身份识别。目前各国监管机构要求的客户身份识别一般只适用于加密货币与法币兑换环节。
二是可快捷、便利地实现全球跨境支付。私人加密货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快捷方便、低成本地实现境内外资金的快速转移。以跨境汇款为例。传统方式下通过银行汇款有较为复杂的手续,完成整个资金转移过程耗时较长,通常为3—5个工作日;如果汇路复杂,涉及多个中转行,还会额外延长1—2个工作日。即使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正在研究测试的瞬时跨境支付系统未来成功面世,客户到客户的支付时间依然较长。而私人加密货币无需通过中介机构,就可实现电子价值在支付方与收款方之间进行点对点的即时交易,交易双方是否跨境都不影响收付速度。
三是用私人加密货币实施跨境支付成本更低。传统跨境支付会产生较高的手续费,尤其对于小额跨境支付而言,费用比例非常高。国内方面,目前境内个人跨境汇款最低收费标准视银行不同,约在每笔20元人民币到50元人民币之间,有些银行还有80元左右的电报费;国际方面,国际清算银行2020年对112个国家的调查显示,200美元的国际汇款平均成本超过10%。而以区块链为基础的私人加密货币可以实现低成本的跨境支付,跨境支付可以做到如发送电子邮件一样,跨境转账的成本非常低。
四是加密货币的保存和交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由于没有中心化的运营机构,持有者不用担心会出现传统银行账户资金被查询、冻结和罚没的情况。例如,路透社曾报道过一个比特币相关案例,德国警方查获了一名罪犯的1700多个比特币,由于罪犯不愿说出密码,警方也无法破解密码,这些比特币资产也就无法被罚没。当然,如果私人加密货币所有者的密钥忘记或被黑客获取,也会遭受损失。
私人加密货币用于跨境交易所带来的风险
私人加密货币因其技术基因,在跨境交易中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但在诞生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其在跨境交易中并未被广泛接受,因而也未引起监管机构的特别重视。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价格波动幅度大;二是用户接受程度不高。以比特币为例,其暴涨暴跌属性众所周知。剧烈的价格波动使其很难广泛地发挥交易媒介的功能,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投机工具。
为了解决价值不稳定的问题,稳定币应运而生。稳定币将其币值与外部参考挂钩,以保证随着时间的推移,币值能维持稳定。因而相较于比特币等高波动的加密货币,稳定币更适合用作交换媒介和价值存储手段。截至目前,泰达币(Tether)、USD Coin币和币安稳定币(Binance USD)三大稳定币的总市值已经达到约1000亿美元,远高于一年前的110亿美元。不过,这些稳定币因发行方的中心化且透明度不够,市场往往质疑流通中的稳定币背后是否有等值的美元,是否被挪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对稳定币的接受程度。
受上述因素的影响,目前私人加密货币在跨境中的运用范围和绝对规模还较为有限。但随着其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和使用规模的继续扩大,特别是未来Diem等全球稳定币的推出,私人加密货币发展带来的潜在风险不容小觑。一是去中心化和匿名性带来的洗钱风险、恐怖融资和避税风险。二是稳定币,特别是全球稳定币的出现,对一些脆弱经济体金融稳定、货币主权、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三是对一些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经济体外汇管理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
私人加密货币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影响
目前,以比特币为代表的非稳定私人加密货币普遍价值不稳定;而现行的几大稳定币则因市场信心不足、接受程度不高,在跨境交易中的应用规模总体有限,与整个跨境资金流动体量相比,更是微不足道。基于以上原因,加之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因而私人加密货币对我国的跨境资金流动管理虽有影响,但总体程度较低,风险可控。不过,从私人加密货币的快速发展形势看,仍需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风险识别与应对。
一是对外汇管理的影响。外汇管理部门对私人加密货币的跨境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