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外汇金融助力甘肃加快形成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来源:《中国外汇》2021年第15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8月视察甘肃时强调,“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要找准发力点,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指示精神,为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富民兴陇战略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前进方向。在甘肃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新征程中,外汇管理部门将勇于担当,在牢牢守住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底线的前提下,不断促进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甘肃外向型经济打开新局面、迈上新台阶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和助力。

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是甘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甘肃具备发展壮大外向型经济的特色优势。区位地理层面,甘肃地处欧亚大陆桥中间区段,承东启西、连南通北,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也是中国与欧亚各国经贸往来、文化交流、交通运输的必经之地。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过往甘肃远离沿海的区位劣势,正在转化为面向亚欧大陆重要交通枢纽和跨境贸易物流集散地的区位优势。产业发展层面,甘肃产业多元、制造业门类齐全,既有石油化工、有色工业、冶金工业、煤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建材工业等传统产业,又有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同时,草畜、马铃薯、水果、蔬菜等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制种、中药材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已逐步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能源、资源层面,甘肃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是中国资源大省和“有色金属之乡”;拥有中药材资源1527种,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风能、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开发条件优越,已成为西部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人文历史层面,甘肃拥有灿烂的文化遗产、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潜藏着丰富的、厚重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是中国著名黄金旅游线路“古丝绸之路游”的重点区段,以其独特的魅力形成了“精品丝路、多彩甘肃”的旅游品牌形象,形成了以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和黄河文化为代表的多条旅游线路。

其次,甘肃拥有扩大开放的新机遇。近年来,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和回头浪。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国际交流和人员贸易往来受到阻滞,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遭到重大冲击。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逆势而上,应势而动,在更宽范围、更深层次,以更高水平融入世界经济。就甘肃而言,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向纵深推进和一系列支持甘肃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甘肃正由改革开放的内陆腹地转为向西开放的前沿: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和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天马号”“兰州号”“嘉峪关号”等国际货运班列密集开通,西部陆海新通道深度融入,三大国际陆港和三大国际空港建成在即,共同构建起了甘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立体开放平台,初步形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的外向型平台支撑体系。

最后,甘肃围绕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擘画了蓝图、确定了航向。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甘肃抢抓机遇、乘势而为,迅速出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对甘肃全面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做出了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部署。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实施后,甘肃随之出台了《甘肃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细化了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发展目标、战略布局、重点任务和项目清单。近两年来,甘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支持政策再加码、再升级,紧扣国家总体战略布局,立足自身战略定位和省情优势,制定出台了《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及相关实施意见,提出融入“一带一路”,抢占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制高点”。这一系列的部署,构建起了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制度体系,为甘肃深化对外开放擘画了蓝图,确定了航向。

外汇金融支持甘肃对外开放的现实挑战

在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新征程中,外汇金融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甘肃省外汇管理部门紧盯“走出去”“引进来”,聚焦“优服务”“强质效”,狠抓“推改革”“促便利”,综合施策、全面发力,支持甘肃双向开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一是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制约了外汇政策改革效应的充分释放。受限于甘肃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客观省情,外汇改革政策的效用在甘肃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受涉外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甘肃外汇金融业务规模小、层次低、效益差,金融机构对外汇金融业务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学政策、用政策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升,搞创新、拓业务的内生动力仍显欠缺,外汇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外向型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征较为明显,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业务集中于几家大型矿产资源型企业,金融机构的外汇金融业务普遍向这些头部企业倾斜,而广大中小微企业却陷于资金“输血供氧”不足的困境。

二是金融机构外汇金融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其一,外汇金融业务结构单一。据调查,2020年甘肃各银行外汇业务的99%为传统国际结算,其中汇款2万余笔,托收和信用证3000余笔,分别占国际结算业务的87%和13%。其二,外汇衍生品业务发展滞后。各银行推向市场的外汇衍生品均由其总行开发,本土化程度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甘肃本地市场主体的差异化需求。而地方法人银行开展外汇衍生品交易资格受限,只能通过同业合作为客户提供外汇衍生品服务。其三,外汇专业人才紧缺。据调查,甘肃外汇银行专兼岗外汇业务从业人员1600余人,仅占员工总数的4%,而外汇从业人员中专职人员占比不足12%。外汇专业人才的缺乏,影响了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精准化、差异化汇率避险方案的能力。

三是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其一,受规模小、成立时间短、财务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从国内银行获取外汇贷款的数量和期限较难满足企业的需要,而境外融资成本虽相对较低,却难以获得。其二,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走出去”企业难以从海外投资所在地银行获得贷款;而如要通过国内银行分支机构申请贷款,除中国银行等部分外汇业务开展较早的金融机构外,其他银行提供的创新业务品种不多,难以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其三,辖内境外投资企业的融资主要依靠境内母公司增资、境外放款或融资担保;而大部分中小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难以为其境外企业提供放款和担保服务,制约了企业海外项目的推进。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