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从样本调查看企业汇率避险的亮点与痛点

来源:《中国外汇》2021年第15期

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为常态,做好汇率风险管理、善用外汇衍生产品,对涉外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越来越大。鉴此,重庆外汇管理部加强调查,深入剖析企业汇率避险的难点、痛点与堵点,采取切实措施,支持和引导企业树立风险中性意识,提升汇率避险能力。经过努力,重庆外汇衍生业务发展呈现主体扩容、结构优化等诸多亮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情况。未来,仍需从转意识、降成本、扩渠道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外汇衍生业务市场的发展。

推动汇率避险服务企业的主要做法

摸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调研等方式,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及汇率避险存在的实际困难,听取企业对金融外汇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系统收集衍生业务签约明细数据,重点对市场结构变化进行细分研究。

绘制路线图。制定《重庆涉外主体汇率避险专项行动方案》,部署汇率避险宣传、市场需求培育、市场主体新增、分/支局联动、事后评估推广等五大专项行动,按照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多方统筹、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构建长效机制等原则,深化汇率避险业务的推广、宣传和创新。

加强宣传引导。制作外汇衍生业务办理指南、宣传手册与线上视频,宣介推广各类衍生业务模式、币种,以及线上、线下办理渠道。指导重庆市银行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发布《引导企业树立汇率风险中性原则倡议书》,推动全辖各银行加强宣传引导,为涉外企业做好“管家式”贴身服务。

创新避险方式。积极与政府、银行加强合作,建立规避汇率风险信保资金池,联合银行设立中小企业库,对符合条件开展汇率避险的中小企业免收保证金,帮助中小企业降低避险成本、增强避险动机。

实施定制服务。针对国有企业汇率避险机制薄弱的问题,推动金融机构为重点企业从制度构建、业务流程设计、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针对部分跨国公司境内子公司自主避险权限不足,为其量身定制汇率避险方案,并帮助其向母公司争取授权,提高汇率避险的自主性、有效性。

外汇衍生业务的办理情况

2021年上半年,被调查的35家银行共开展外汇衍生业务签约2673笔,较2020年全年增加476笔;金额合计79.9亿美元,达到2020年全年的74.9%:外汇衍生品市场发展进一步深化。分维度拆解来看,根据样本调查结果,重庆外汇衍生业务市场结构呈现以下亮点。

一是市场主体扩容,小微企业参与面扩大。从总量来看,衍生业务市场主体显著扩容。2021年上半年,35家被调查银行共受理了269家涉外企业的外汇衍生业务,较2020年增加117家,增幅达76.9%。从结构来看,小微企业参与面扩大,客户结构更加合理。按照年度涉外收支规模将办理外汇衍生业务的企业进行分类,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占比较2020年(下同)分别减少3.3、7.3和13.1个百分点,小微企业占比则提高23.7个百分点。

二是中小额避险增加,反映出市场主体避险意识增强。按单笔签约金额进行划分,2021年上半年,单笔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签约合计58.1亿美元,签约额占总签约额的72.7%,减少6.1个百分点;单笔100万—1000万美元、100万美元及以下的签约额,在总签约额中的占比分别提升2.7、3.4个百分点。

三是市场主体集中度下降,分布更加均衡。按单个企业合计签约额进行排序,2021年上半年,前10位企业、前20位企业签约金额在总签约额中的占比分别下降14.5、10.9个百分点,而20位以后企业签约金额在总签约额中的占比则提高10.9个百分点。市场主体集中度有所下降,市场份额开始从头部企业逐步向后转移,分布更趋均衡。

四是创新业务全面惠及涉汇企业,小微企业衍生业务实现零突破。银行持续推广模式灵活、成本较低的组合期权创新业务,为企业适应汇率波动常态提供了更多选择。2021年上半年,共办理组合期权签约1438笔,较2020年全年增长5倍;惠及企业174家,较2020年全年增长9.2倍。在所惠及的企业中,收支规模在100万美元以下的小微企业53家,而2020年同期为0。

五是避险运作模式更加多元。综合考虑衍生业务期限、价格、与跨境收支及融资联动等情况,可将衍生业务分为三类:其一,基础交易模式。其以对冲跨境收付汇、资产负债不匹配等基础业务风险敞口为目的,衍生业务签约发生在当期,基础交易发生在下期,体现为单一的签约数据。其二,自主运作模式。以对冲跨境融资等自主资金运作风险敞口为目的,体现为签约数据与跨境融资等数据联动。其三,改善价格模式。以改善即期结售汇价格为目的,主要体现为7天以内的短期限衍生业务,其报价通常较即期价格更优。

从调查情况看,2021年上半年,基础交易模式下签约36.7亿美元,同比增长81.2%,占比45.9%,提高7.9个百分点;自主运作模式下签约25.9亿美元,同比下降15.9%,占比32.4%,减少25.4个百分点;改善价格模式下签约17.3亿美元,同比增长6.7倍,占比21.7%,提高17.5个百分点。基础交易模式、改善价格模式签约金额、占比的同步提升,反映出市场主体避险意识增强;而自主运作模式下签约金额、占比均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境内融资替代跨境融资,与之相关的衍生业务下降。整体看,市场主体避险运作模式更趋多元。

调查结果的深度挖掘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