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共享机制提升银行展业水平
近年来,外汇局出台了一系列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改革举措,提高了在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下外汇服务的能力,也对银行和市场主体的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把握好便利化和合规经营的平衡点、打通便利化政策落地梗阻,本文对外汇局江苏省分局(下称“江苏分局”)创新构建的银行展业信息共享机制进行了介绍,总结梳理了其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进一步提升银行展业和服务水平提出了优化建议。
机制构建
为配合贸易便利化政策稳步落地,切实提升银行展业履职能力,江苏分局于2019年4月创新构建了“企业授权-银行查询-外汇局反馈”的银行展业信息共享机制,旨在实现企业资金收付、融资放款等多种信息的共享,打破银企信息不对称的僵局。该机制通过整合监管数据,可动态展示企业总体经营情况、跨境资金收付特点,缓解银行在展业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不全面对正常合理的业务“不敢办、不愿办”的问题。该机制的运行,既增强了企业的获得感,也为银行由单证审核向实质审核转变探索出了一条可行路径。
共享内容。银行展业信息共享机制通过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系统,整合了外汇局内部基础数据、日常监管信息等,归集为企业四大类、12项经营指标,以便利银行快速准确审核业务真实性,为企业跨境结算便利和贸易融资提供了数据支撑。
指标设计。一是主体类信息,包括名录状态、分类管理、企业标识等。二是经营类指标,包括总量监测和分项监测指标等,如出(进)口收(付)汇率、贸易信贷平均账期等。三是审慎类指标,主要考察企业办理特殊业务占比情况,如贸易融资杠杆率、预付货款占比等。四是负面清单,银行定期向外汇局反馈经营异常等高风险企业名单,一并纳入信息共享。
指标运用。一是通过“出口收汇率”“进口付汇率”等指标掌握企业的出口资金回笼情况,结合财务报表,衡量企业现金流、短期偿债能力等。二是以“贸易融资杠杆率”“报关单可融资余额”等指标作为判断企业是否存在重复融资、超额融资等行为的参考。三是通过“贸易信贷平均账期”“贸易信贷余额”等指标佐证企业收付汇账期、贸易信贷账期是否合理。四是通过“转口贸易占比”“预付货款占比”等指标了解企业高风险业务的情况。
共享流程。第一步,银行向外汇局提出参与信息共享协定的申请,经外汇局评估后,签订展业信息共享协定。第二步,银行对一些可疑类企业或高风险交易,经企业书面授权后向外汇局申请信息共享。第三步,外汇局向申请银行反馈查询结果,同时提示银行共享信息仅作为展业审核的辅助性参考。
实践成效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江苏省加入展业信息共享机制协定的一级分行和二级分行达87家,累计对255家企业进行了信息查询;通过信息共享,为企业办理外汇收支12.48亿美元、贸易融资9.98亿美元。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了银行展业服务,便利了企业的业务办理。
一是助推便利化政策落地达效。2019年,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在江苏落地,展业信息共享机制为试点银行提供了企业分类等级、收付汇率、贸易融资等主体和交易信息,帮助银行更好地总结企业外贸经营和跨境资金运作的规律和特点,助推从单证形式审核向交易实质审核的转变。
案例1:试点初期,某银行筛选了行内符合条件的意向客户十余家。在最终确认试点企业名单前,外汇局指导银行通过展业信息共享机制查询企业的“总量差额”“近一年收付汇规模”“贸易信贷报告余额比率”等指标,帮助银行更好地掌握企业资金运营特征和外汇政策执行情况,最终成功将三家企业纳入试点。
二是破解外贸企业融资难题。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不少外贸企业应收账款回笼困难,复工复产出现资金缺口。展业信息共享机制发挥“信息共享”和“融资撮合”两大优势,帮助银行提升融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