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金融基础设施

来源:《中国外汇》2021年第16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服务金融改革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迈入全球前列。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金融基础设施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构建国际化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将有利于上海持续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开放创新。

建立符合国际金融中心定位的金融基础设施国际体系

从纽约、伦敦等国际著名金融中心形成轨迹来看,国际性金融中心的发展高度依赖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的支持,以形成功能整合、协同互动的金融市场群,实现资源的聚集和辐射效应。因此,各国际金融中心都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置于重要战略位置。如欧盟在2021年1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欧元全球地位的战略性文件中,就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欧盟内主要证券清结算机构。

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要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先进可靠、富有弹性”的金融基础设施国际体系,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推动跨境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强上海金融中心与全球金融体系的联动融合

“十三五”期间,上海迈入全球金融中心前列,包括债券、股票、期货、信托在内的各要素市场平台相继落沪,各市场基础设施也基本确立了分层有序、互联互通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国内市场大循环。

打通国内大循环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从现状来看,债券市场的国内大循环处于打通和堵塞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作为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以债券担保品应用为主线,先后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等其他市场基础设施联通,实现了要素的跨市场流动;但交易所和银行间两个债券市场,则仍处于堵塞状态,未来还需进一步打通,以实现要素资源的高效流动。

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还应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跨境互联。国际金融中心必然是四通八达的开放型金融体,这就需要发挥金融基础设施的铺路架桥作用。比如在欧盟,为实现不同市场账户、资产池、信息等方面的衔接,欧洲央行主导成立了泛欧证券结算平台(T2S),使欧洲的跨区域、跨市场证券交易更加安全高效,促进了伦敦、法兰克福等金融中心在欧洲范围内更深层次的互动。

金融基础设施还代表着市场底层的运行规则,以及金融标准和规则。基础设施间的合作和互联,其背后是不同市场标准和规则的对接与融合。跨境基础设施互联的道路一旦联通,就可以克服不同区域间法律基础、市场规则不统一的障碍。因此,上海在建设开放型金融中心时,应赋予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更加重要的战略作用。

依托基础设施推动金融创新,从供给侧角度完善产品服务供给

基础设施是金融体系的中心节点和枢纽平台,发挥着底层服务功能,具有较强的经济外溢性。因此,基础设施体系本身的优化和完善,也应该遵循经济节约的市场规律,形成专业分工、互联合作的合理布局。同时,由于基础设施联通着各类金融市场、机构和产品,依托基础设施推动金融创新,能产生规模效应和示范作用,有效提升行业整体运行效率。

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框架下,金融基础设施在金融创新和支持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以中央结算公司为例:2016年,其面向自贸区内及境外投资者,支持发行了首单自贸区债券;2021年2月,又落地了首单境外企业发行的自贸区离岸美元债券,支持上海跨境投融资中心的建设;2017年,专门为上海编制上海关键收益率曲线(SKY),以提升“上海价格”的全球影响力;2020年,推动多项担保品服务创新,相继推出了同业授信质押产品和协议存款质押产品,落地了首单自贸区外币融资担保品业务,以支持上海建设风险管理中心。可以预见,依托基础设施进行特色化或差异化的金融创新,将是未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重要的发力点。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