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基准利率改革对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影响
国际基准利率改革是对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上运用最广的基准利率——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LIBOR)的改革。国际基准利率改革始于2012年。经过近9年准备,2021年3月5日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正式发布声明,从2021年12月31日以后LIBOR逐步退出市场,全球外币基准利率转换正式开始。
作为国际银行间一年期(含)以下无担保的借款利率,LIBOR反映的是各报价行在伦敦银行间市场对短期无担保借款成本的预期。LIBOR曾是国际上最重要的基准利率,被广泛应用于浮动贷款、资产证券化、银行外币存款等产品定价之中。在进出口贸易中,银行经常通过“同期LIBOR+风险溢价”的方式确定融资利率,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
国际基准利率改革
从管理机构角度看,国际基准利率改革是从由洲际交易所(ICE)旗下的ICE 标准管理机构发布的LIBOR利率,转换为由各主要经济体独立发布各自的无风险利率;从利率形成机制角度看,国际基准利率改革是从以LIBOR为代表的报价制基准利率,转换为基于实际交易、近似无风险的新基准利率;从期限结构看,国际基准利率改革是从以LIBOR为代表的多种期限利率(例如,3个月美元LIBOR曾作为金融产品定价中重要的锚定利率标准),转换为隔夜为主的单一结构利率。
基准利率的重新定义及选择,是一项全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工程,既深刻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经营意识和经营方式,也将改变客户的产品认知、交易习惯及交易行为。为此,全球的市场参与者需积极应对,以保障利率改革平稳过渡。
目前,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和瑞士等主要经济体相继成立各自的利率基准改革小组,选取有抵押隔夜融资利率(SOFR)、欧元短期利率(€STR)、英镑隔夜平均利率指数(SONIA)、东京隔夜平均利率(TONAR)和瑞士隔夜平均利率(SARON)分别作为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瑞士法郎的LIBOR替代利率指标(见附表)。
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已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以下简称“利率自律机制”)成立国际基准利率改革工作组,统筹研究推进境内国际基准利率改革的各项工作。根据人民银行对境内主要银行LIBOR敞口的检测与评估,境内银行涉及LIBOR的存量业务期限较短,集中度较高,风险可控。
国际基准利率改革对进出口贸易融资业务的影响
国际基准利率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业务前、中、后台多个维度,需统筹考量,有序推进。具体影响包括业务前台的市场营销、产品定价、对客沟通、金融服务方案设计等方面,业务中台的敞口策略、风险管控、押品估值、合同修改及会计核算等方面,业务后台的运营流程、系统改造、产品准入等方面。此外,国际基准利率改革将对外币客户既有的产品认知、交易习惯及交易行为产生影响,银行需提前为客户做好产品讲解与需求引导。
根据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的公告,进入2022年,所有英镑、欧元、瑞士法郎、日元,以及1周和2个月期美元LIBOR均终止报价;而隔夜、3个月、6个月、一年期美元LIBOR报价延续到2023年6月30日。
面对这一对银行前、中、后台有着不同程度影响的系统性工程,贸易融资业务部门在面临具体的业务操作时需要格外谨慎。下文以进出口贸易融资中最常见的进出口押汇(以下简称“押汇”)、海外代付/协议付款(以下简称“代付”)业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