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稳定保障基金:为什么建?怎么建?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和行业保障基金的作用,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热议。一个健康高效稳健的金融体系,既依靠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的自律,也依靠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市场他律,更依靠央行和监管机构等的外部约束稳定机制。同时,这样的金融体系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那么,为什么要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如何设立?
主持人
钟伟 《中国外汇》副主编
嘉宾
邵宇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张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冶研究所副所长
钟伟: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日益频发,人们对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仍记忆尤新,而由“9·11”事件、疫情大流行等外部冲击引发的金融体系动荡也仿佛在眼前。一国金融体系是否稳定,受到内部和外部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国际金融秩序也有待改善,以避免金融制裁被政治化滥用而引发更多问题。在两位看来,拟议中的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是否应兼顾考虑外部输入性金融风险?还是以消除内源性风险隐患为主?
邵宇:个人认为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目前应该以消除内源性风险隐患为主,当然这些风险可能部分是输入性的,例如最近的市场(A股、港股和中概股)下行,但是兼顾内外风险需要更多地调动资源和非常复杂的跨部门协调。作为行动的第一步,可以基于2015年A股市场的应对经验,组建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起到平准市场,引导预期的作用。当然时间合适和运行平稳时可以扩展它的功能,以应对更为广泛的外部风险,在组织形式方面则可能需要更为符合国际惯例的设计。
张斌:无论来自外因还是内因,金融市场过度动荡对实体经济部门都会带来伤害,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需要对此做出反应。比较而言,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在解决内源性金融风险方面可能更有针对性,在机制设计上可以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多个层面帮助预防和化解风险。对于外部冲击引发的金融风险,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当然也可以发挥作用,但更多可能是在事后发挥作用。
钟伟:多年来中国金融体系经过了风雨洗礼,不断自我革新和完善,于变局中开新局。回顾短短的过往,监管当局成功地处置了互联网风险问题、影子银行系统问题等行业性的问题,也稳妥处置了个别城商行和保险机构的严重问题,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与此同时,我国金融体系也存在机构林立、从业人员庞大、违法违规成本偏低等问题。人们不禁要问,从既往看,在没有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的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克服大大小小的金融隐患,那么,设立该基金是否意味着未来金融体系会面临更多挑战?
邵宇:风险是金融经济的内在特征,特别是在开放的环境下,当然所有外因都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可以预见,在疫情之后的全球竞争环境下,未来类似的风险事件和量级都可能会更多和更大。例如地缘政治,近期我们都见证了这个剧烈变化的过程。过去我们是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和好的经验。不过大多数风险事件不具有系统性影响,而获得的经验也多数是基于案例,并没形成有效的制度性的积累。所以目前环境下,可能需要更为制度化的安排,来整合和积累各种监管资源和智慧,为可能出现的更大挑战未雨绸缪。
张斌:金融风险是个永恒话题。金融风险会一直存在,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环境下程度会有所不同。就中国目前情况来看,金融风险的来源很多,挑战也很严峻。一是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比如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更多涉足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