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
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是国际循环重要的要素和载体,也是国内大循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连接、融通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的重要途径。通过发挥外贸外资的规模效应、制度效应和创新效应,有助于强化我国大市场优势,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质量和效率。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高度重视对外经贸合作,提出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并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本文将在回顾2021年我国外贸外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面临的利弊条件和路径。
2021年我国外贸外资发展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外贸方面,进出口实现跨越式发展。2021年,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外贸企业韧性和活力不断增强,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外贸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进一步增强。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21.4%。其中,出口21.73万亿元,增长21.2%;进口17.37万亿元,增长21.5%。我国前五大贸易伙伴依次为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对上述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增长19.7%、19.1%、20.2%、9.4%和18.4%。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23.6%。外贸经营主体活力有效激发,2021年,民营企业进出口19万亿元,增长26.7%,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4.03万亿元,增长12.7%,国有企业进出口5.94万亿元,增长27.7%。
外资方面,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2021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493.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折合1734.8亿美元,同比增长20.2%,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一是外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引资增长较快。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7.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0.7%,高技术服务业增长19.2%。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06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7%。二是主要来源地投资稳定增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我国投资增长29.4%,新加坡、德国对我国投资分别增长29.7%、16.4%。三是大项目数量较快增长。合同外资5000万美元、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数量分别增长26.1%、25.5%。四是开放高地成效显著。21家自贸试验区实际使用外资2130亿元,占吸收外资总额的18.5%。五是东中西部引资全面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4.6%、20.5%和14.2%。
总体而言,2021年我国外贸外资发展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得当。如延续并完善部分减税降费政策,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进一步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创新等。在吸收外资方面,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资增长、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文件,从投资自由化、投资便利化、投资促进、投资保护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营造更加公平透明便利、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这些政策落实的效果持续释放,稳住了外贸主体,稳住了投资者信心,稳住了产业链供应链,稳住了国际市场份额,稳住了外贸外资基本盘。当然,中央确定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保经济稳增长战略,国内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等也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及国内生产和消费需求则为外贸外资稳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022年稳外贸稳外资面临的利弊条件分析
外贸外资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均衡因素增多
首先,全球疫情起伏反复,经济复苏分化加剧,大宗商品价格高企、能源紧缺、运力紧张及发达经济体政策调整外溢等风险交织,继续影响跨境贸易及招商引资活动开展,公司高管和技术人员国际流动受阻,对外资项目的引进和建设造成不利影响。其次,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重构,跨国投资呈现本土化、区域化等趋势,各国引资竞争更加激烈。再次,全球能源价格上涨加大主要经济体的通胀压力,特别是美欧日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剧,通胀压力产生的溢出效应会引起汇率大幅波动、资本外逃等,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会有更大影响。最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后,东盟、日本、韩国等成员国直接享受RCEP协定中关税减让和原产地累积规则带来的好处,我国部分中高端产业将受到来自日韩产品的冲击,一些优势产业将面临来自东盟的贸易竞争,一定程度将挤压我国市场份额。在吸收外资方面,长期以来,东盟凭借廉价的生产要素、相对宽松的投资限制、部分产业链的完善及自由贸易的市场环境吸引外资。RCEP协定将进一步降低区域内投资壁垒,加快资源整合,东盟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将进一步放大,由此将加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盟转移的趋势。另外,相关产业在东盟形成产能后,产品返销中国与国内产品形成竞争,国内企业将面临加速技术革新、提升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压力。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2年增长下行压力有所加大。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是2022年需重点关注的风险点,局部疫情和供应链危机可能继续对国内经济增长构成阻碍,滞缓消费和投资恢复。产业转型升级则面临中美技术脱钩、“双碳”目标、劳动力减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诸多挑战。
促进外贸外资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释放
展望2022年,稳外贸稳外资的压力前所未有,但也要看到一些利好的因素在积聚,外贸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