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外汇赋能 助力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新担当,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围绕“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外汇局湖南省分局(下称“湖南省分局”)稳步深化外汇领域改革,持续提升辖内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优化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推动湖南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湖南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前景广阔
湖南位于我国中部偏南地区、长江中游南岸,位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下称“一带一部”)的要冲,坐拥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统筹东部城市化地区、中部农产品主产区和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区位优势。通过打造联通东西、承接南北、通江入海的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将最大限度发挥湖南区位优势,提升湖南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价值。
近年来,依托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湖南自贸试验区两大舞台,湖南在国家开放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构筑了涵盖18个国家级园区、7个海关特殊监管区、4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13个指定口岸的高能级开放发展载体,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开放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是对外贸易提档进位。近五年,湖南省年均外贸增长率达25.2%,居全国首位;贸易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全省一般贸易进出口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9.5%,跨境电商、市场采购、新型离岸国际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主要贸易伙伴更加多元,2021年湖南对东盟、美国和欧盟的进出口值分别增长20.6%、51.7%和15.6%,对拉丁美洲、非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协议成员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二是对外经济合作稳步发展。招商引资量质齐升,全省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不断增长,2021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72.3%,增幅位居全国第四位、中部第二位;全省合同签约企业投资项目、合同签约外资总额屡创新高,重大项目引进外资占比不断提升;全省对外直接投资新增境外企业60家,实际投资额同比增长12.1%;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24.6%。
三是开放高地建设成效初显。湖南自贸试验区挂牌一年来,改革创新举措完成率达90%,形成20余项全国首创自贸区建设成果。依托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中非经贸博览会两大国家级平台,湖南中非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2021年对非贸易额同比增长44.7%,总量位居中部第一位;对非易货贸易结算试点取得突破,中非跨境人民币中心挂牌运行;对外经济合作地域范围不断扩大,2021年湖南国际经贸朋友圈拓展至全球227个国家和地区,中欧班列(长沙)开行量居全国第五位。
外汇赋能的机遇与挑战
外汇金融助力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建设大有可为
开放新舞台提出改革试验田新要求。一方面,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要求外汇金融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等领域先行先试,加快建立服务完善、监管高效、辐射突出的现代化管理服务体系。另一方面,中非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既在基础建设、产能合作、经贸往来等领域为易货贸易模式创新及人民币跨境使用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机遇,又对外汇金融服务提出新要求。与此同时,随着RCEP的正式实施,货物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下降,服务贸易和投资的市场准入门槛降低,更需要建立适应新型国际经贸规则的外汇金融管理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提供高效优质的融资结算服务,提升涉外主体参与国际合作的竞争力。
产业新亮点衍生投融资新诉求。一方面,以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和航空动力为代表的湖南先进制造业集群,在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过程中逐步实现“要素国际化、市场全球化”,对外汇金融服务衍生出新需求。另一方面,近年来长沙“网红城市”效应凸显,一批湘军新消费品牌强势崛起,成为资本关注热点,如何吸引高质量外资、切实助力本地新消费的发展,对外汇管理政策制度、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外贸新业态带来便利化服务新需求。近年来湖南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新业态在发挥外贸增长新引擎作用的同时,其灵活、小额、高频等特点也对外汇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效、便捷的要求;与此同时,以大数据云服务、文娱创意产业为引领的数字化服务贸易的蓬勃发展,对银行贸易真实性审核能力和外汇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影响外汇赋能的现实挑战
开放型经济实力有待提升。湖南开放型经济发展近年来呈加速态势,但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总量规模偏小、涉外产业结构层次偏低、企业风险应对能力不足等问题。总量上,2021年湖南跨境收支及银行结售汇总额分别位于全国第21位和第16位,低于经济总量全国第9位的排名。结构上,湖南出口产品以机电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出口附加值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服务业进出口集中在旅游、承包工程等传统领域,数字贸易服务等新兴领域服务贸易发展程度不高。风险应对上,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理念和能力均有待提升。
外汇金融服务供给有待丰富。其一,外汇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发展不平衡。湖南外汇金融服务的供给方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对企业的服务以传统贸易和投融资业务为主,证券、保险、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资产规模较小,为实体经济提供多元化跨境金融服务的能力有待提升。其二,银行外汇展业理念和能力有待加强。受业务规模、展业水平、信息渠道、人员经验及考核机制等因素限制,部分中小银行难以平衡好合规经营和服务市场两者的关系,在面对创新及复杂业务时不敢办、不愿办、不会办,展业能力滞后于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步伐。其三,银行外汇政策传导力度和准确度有待提升。部分银行对便利化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不到位,外汇业务内控制度、业务流程、系统建设的优化速度滞后于市场主体的发展需求,影响了政策传导效果和政策红利释放。
外汇金融生态有待完善。其一,高质量发展的理念还需深化。外贸发展理念需逐步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使激励措施真正落到对湖南本土有产业带动力、有税收和就业贡献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