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设立外汇平准基金案例研究
外汇平准基金是重要的金融稳定政策工具,最早是在20世纪30年代金融危机后金本位制崩溃的背景下设立的,其主要目的是在外汇市场出现非理性剧烈波动时进行干预,实现外汇市场稳定。英、美、法、日、韩以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均有过设立外汇平准基金的实践。从当前来看,外汇平准基金已较少用于外汇市场干预,而是转向国际借贷和经济恢复等职能。
发达国家设立外汇平准基金的基本情况
英国是第一个设立外汇平准基金的国家。英国政府于1932年依据金融法设立英国外汇平准基金(Exchange Equalization Account,EEA),财政部划拨1.75亿英镑作为初始资金。基金隶属英国国库,由英格兰银行代为管理。1979年,英国在《外汇平准基金法》中阐明了外汇平准基金的用途,即平抑英镑汇率过度波动、为国家利益持有和管理国际支付手段、支付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手续费、依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中关于特别提款权(SDR)的规定履行英国政府的相应职责。英国外汇平准基金并不直接从市场进行融资,而是通过国家贷款账户(National Loans Account,NLA)融得外汇及本币。2003年6月,英国通过NLA发行美元债券向外汇平准基金转入外汇资产。
美国紧随英国设立了本国的外汇平准基金。美国政府于1934年依据《黄金储备法》设立美国外汇平准基金(Exchange Stabilization Fund,ESF),财政部划转20亿美元作为账户资本。彼时美国外汇平准基金目的是“稳定美元汇率”,20世纪70年代《黄金储备法》修订后,基金的用途扩展到“维护有序的汇兑安排和稳定的汇率体系,可以交易黄金、外汇和其他信用证券工具”。纽约联储银行(以下简称“纽联储”) 是外汇平准基金的代理机构,执行账户的实际交易,纽联储可将基金的外汇资产投资于可流通的外国政府证券或外国央行提供的活期和定期存款工具。
日本在二战后设立外汇平准基金。日本政府于1951年依据《外汇基金专项账户法》设立了外汇基金专项账户(Foreign Exchange Fund Special Account,FEFSA),由日本银行管理并使用账户资金,执行外汇市场操作以稳定汇率。日本外汇基金专项账户的日元资产主要由日本财务省在债券市场发行外汇基金融资券(Foreign Exchange Financing Bills,FBs),或者将外汇基金持有的美国国债以回购的方式出售给日本银行来筹集;基金账户的外汇资产(大多是美元)则是在日元升值期间通过外汇市场买入。
发达国家设立外汇平准基金的背景和动机
外汇平准基金是发达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后本币汇率剧烈波动而设立的。1931年,英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叠加英国银行资产流动性严重不足,银行业面临危机。投资者对英镑丧失信心,英镑急速贬值,英国黄金储备大量流失,仅7月16日一天就流出价值500万英镑的黄金。英国政府为应对危机,宣布将英镑与黄金脱钩,英镑兑美元汇率从9月的4.86美元快速贬值到12月的3.37美元。由于英镑贬值极大改善了英国的贸易条件,资本开始回流伦敦,英镑兑美元又迅速升值到1932年3月的3.64美元。为平抑英镑汇率波动,1932年4月英国设立外汇平准基金,以英镑购入黄金和外汇,抑制了当时英镑的单边升值。美国外汇平准基金也是在流动性危机与银行业危机之后,伴随美元与黄金脱钩而设立的。1929年10月,美国股市暴跌,货币存量14个月内(1929年8月至1930年10月期间)下跌了2.6%,1933年一季度银行存款减少了约1/6, 1932年5月和6月约有价值1.96亿美元和2.06亿美元的黄金流出美国。美国政府效仿英国的做法,于1933年4月限制了黄金与外汇交易,美元兑英镑汇率随即从1933年6月的4.13美元快速贬值到11月的5.14美元,随后又在三个月内反弹到5.02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