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民币国际化与避险货币功能建设
俄乌冲突中,人民币避险属性初显,然而人民币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避险货币。加强人民币的避险属性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密不可分。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推进需要人民币具备一定的避险属性,从而使得人民币的吸引力更强;另一方面,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断增强又能够推动其避险功能的建设。本文将就如何通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而增强人民币避险货币功能展开分析和讨论。
人民币虽初显避险属性,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避险货币
俄乌冲突爆发后,主流货币表现并未局限于传统避险货币框架,人民币、澳元等非典型避险货币体现出一定的避险属性。自2月24日俄罗斯宣布在顿巴斯地区发起特别军事行动以来,全球市场的恐慌情绪快速升温,衡量市场恐慌情绪的VIX指数(芝加哥期权期货交易所的市场波动性指数)大幅走高,避险情绪驱动美元指数上涨,全球股指下跌。观察其他货币在地缘政治冲突爆发后10个交易日内的表现(2022年2月24日—3月9日):传统避险货币中,仅美元指数出现较大幅度上涨,日元和瑞郎均有所贬值;人民币未因此走弱,美元兑人民币的即期汇率仍然在6.31—6.32区间保持坚挺,同时具备大宗商品支撑的澳元也表现强势。
人民币避险属性初显,主要原因在于人民币币值相对稳定,波动性较小,且人民币资产与海外资产的相关性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无论是国内的股票还是债券资产,其与海外资产的相关性都偏低。据统计,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海外主要经济体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相关性普遍在0.4—0.5区间,而中国股指与海外股指的相关性则主要在0.45—0.65区间,这就为全球投资者资产配置多样化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人民币无法完全自由汇兑、人民币资产跨境流动性受限等因素使得人民币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避险货币。从金融市场表现来看,人民币维持稳定后又小幅承压的趋势表明人民币的避险属性仍然不稳固。3月10日后,由于美联储加息决议的逐步落地以及国内股市的表现不佳,北向资金开始持续净流出,而2月和3月债市方面也出现了外资减持中国债券资产的情况。从避险货币的共性特征来看,人民币当前仍难以完全自由汇兑、人民币资产也无法实现自由的跨境流动,离/在岸人民币汇率的价差过大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币的避险属性。
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加强人民币避险属性的重要突破口
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实现完全的资本账户开放仍将受到一定约束,那么建设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是当下突破人民币国际化瓶颈的重要一环。而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扩大人民币境外资产池,打通人民币的投融资通道,也是未来人民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避险货币的基础。
人民币国际化正稳步向前
人民币的支付货币和储备货币功能稳步增强。从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支付属性看,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环球银行金融通讯协会(SWIFT)数据显示,今年1月,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跃升至3.2%,为2018年以来最高水平,2月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人民币的支付占比回落至2.23%。整体来看,人民币的支付占比已经稳步保持2%以上水平。从排名来看,2019年以来,全球支付的活跃货币中,人民币也基本保持在全球第五的位置,体现了人民币全球支付地位的稳中有进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从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储备属性看,人民币的储备总额稳步上升。从人民币的储备货币属性来看,截至2021年末,全球币种确认的官方储备中,人民币储备总额共计3361亿美元,占比约2.8%。2020年疫情以来,人民币作为各国官方储备的比例快速增长,其读数从2019年末的1.9%迅速扩张至约2021年末的2.8%,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海外官方央行对于人民币的青睐。
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需要解决境外人民币的流动和投融资问题
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化更多体现在贸易结算货币的功能。我国通过与其他国家签订双边货币结算协议和货币互换协议,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等工作,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自2015年上线运行以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截至2022年1月末,CIPS系统共有参与者1280家,其中直接参与者75家,间接参与者1205家,基本实现了覆盖全球各主要时区跨境人民币结算需求。从央行货币互换合作来看,截至2020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共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总金额超过3.99 万亿元。
相对于人民币的贸易结算货币功能,人民币的投融资货币功能仍处于落后地位。一国货币想要成为国际货币,除了要具有贸易结算的使用性,同时还需要具备国际化的投融资功能。当前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的占比不断增强,但人民币的投融资属性仍较为欠缺。因此,进一步推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