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阿根廷金融开放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

来源:《中国外汇》2022年第11期

伴随着世界各国经济贸易的密切往来,全球化呈现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何在顺应全球化以谋求发展和防范风险之间取得平衡,是全球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阿根廷作为拉丁美洲主要经济体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起开启金融开放进程,由于其实行的金融发展战略与国内经济基础不相适应,在1982年债务危机后又接连爆发危机,从曾经的“准发达国家”逐步陨落为“准破产国家”。分析阿根廷的金融开放历程,探究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阿根廷金融开放历程

启动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20世纪70年代初期,阿根廷国内贸易保护严重,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迫切实现现代化的想法使得“进口替代发展”成为主线。在国内资金不足、国际信贷环境宽松的双重作用下,为刺激经济,阿根廷开始举债发展。

资本流动自由化改革。1975年,阿根廷放弃原本的固定汇率制度,开始实施爬行盯住汇率制度,逐步取消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大部分限制,并于1977年开始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取消境外金融机构准入限制。阿根廷汇率制度从固定转为爬行盯住后,原本被高估的汇率大幅度下跌,比索贬值使其债务形势更加严峻。金融体制改革刺激银行信贷猛增和通胀率上升,比索持续贬值与通胀加重形成恶性循环。阿根廷当局为控制局面,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延缓比索贬值速度,但又导致了出口萎缩。为弥补出口收入不足,阿根廷政府大幅提高国内利率,此举拉大了国内外利差,放大了外债规模,加速了债务危机爆发。

利率市场化改革。随着1977年《金融法》的颁布,阿根廷取消了对所有利率的管制,开始实行利率全面自由化(吴婷婷等,2015),此举未改善国内高通胀、慢发展的现状,反而引发了剧烈的经济波动。由于名义利率高企,阿根廷国内融资成本上升,资金需求者转向国际市场,外债规模扩大。1980年美联储连续加息,美元升值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阿根廷债务负担加重,同时出口收入锐减;此外,石油危机催生欧美贸易保护,阿根廷贸易逆差加大,偿债能力被削弱。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市场利率攀升,大量资金外流加重了阿根廷资金短缺,比索被迫贬值,外债负担进一步加重。剧烈的经济波动导致众多企业破产,坏账规模膨胀导致许多银行破产,阿根廷金融系统受到严重冲击。

在过于激进的开放政策与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下,阿根廷于1982年爆发严重的债务危机。随后几年,阿根廷出现巨额资金外流,平均经济增长率低于零,国民经济陷入混乱。阿根廷外债存量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自1982年债务危机爆发达到高峰后,至20世纪90年代末又连续出现多个峰值。

全面推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1年

债务危机爆发后,阿根廷意识到进口替代发展模式的弊端。为尽快恢复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阿根廷开始实行新自由主义改革,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主要措施包括货币局制度、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经济自由化改革。

货币局制度。以1991年4月《兑换法》的出台为标志,阿根廷开始实施货币局制度,规定货币与外汇储备进行绑定式关联,确定比索与美元的汇率固定为1:1。货币局制度实施后,阿根廷实现了比索与美元的自由兑换,国内通胀得到控制,国外投资者受到稳定汇率的吸引,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尽管货币局制度使得阿根廷得到短暂喘息,但其弊端也随之显露:固定汇率制度导致阿根廷政府无法通过及时自由调整汇率水平来应对国际经济波动;美元汇率上涨使得比索价值被高估,对阿根廷出口产生冲击;连年贸易逆差导致阿根廷偿债能力降低,外汇储备减少造成国内货币供应萎缩与利率上升,资金不足使阿根廷金融业深陷泥潭。过于僵硬的货币局制度导致货币政策失效,阿根廷政府面对经济日渐衰退却束手无策。

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政府开始了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并在私有化过程中大力推行了优惠政策。私有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使得阿根廷外资银行占比迅速上升,20世纪90年代末,阿根廷存款总额中外资银行的占比高达40%(Joe,2000),伴随外资大规模涌入国内银行业,阿根廷的经济财政状况得到改善。但是,过于迅速的私有化改革暗藏隐患。首先,国企私有化导致财政收入减少,加上阿根廷时任总统梅内姆为求连任大幅提高财政开支,政府不得不大量举债弥补巨额赤字和维持经济运转(张铁强,2002);其次,银行业被外资掌控不利于国家金融安全;再次,私有化改革中不乏大量短期投机者,加大了经济波动隐患;最后,由于私有化改革片面追求速度,一些必要环节透明度不足,腐败现象严重。以上都对阿根廷的经济复苏产生负面影响。

经济自由化改革。阿根廷于1989年11月颁布《新外国投资制度》,对于境外投资的具体形式与性质完全放开,实施自由化的外汇管理制度。1991年《兑换法》取消证券交易税,可转让债券及商业债券允许以外国货币为计价单位。1992年继续颁布《免税法》鼓励外资入境。一系列政策在实施初期成效显著,资本市场开放后三年内阿根廷证券化率大幅提升,证券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外资银行数量增加,GDP增长率随之攀升。

经济自由化改革下阿根廷经济虽然实现了增长,但短期内外资大量流入也带来诸多潜在风险,削弱了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以银行业控制权为代表的金融控制权被外资大规模掌控,使得阿根廷的国家金融安全风险迅速集聚。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的连续冲击下,本就萎靡的阿根廷经济彻底陷入困局。2001年底,阿根廷政府宣布延期偿付的债务高达1320亿美元,此次官方违约公告成为债务危机引发经济、政治和社会三重危机的导火索与标志性事件。

严格管控阶段:2001年至2015年

2001年债务危机爆发后,阿根廷政府吸取了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教训,于2002年1月颁布《国家危机与汇兑制度改革法案》,宣布废除货币局制度,采用浮动汇率,同时加强金融管制,所有存款、债务、贷款等均转换为以比索为单位,这标志着阿根廷的美元化进程就此落幕,开始了经济“去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