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事件的“传染性”与潜在影响
在美国硅谷银行暴雷之后,瑞士信贷(下称“瑞信”)也步其后尘。瑞信拥有百年悠久历史,并且跻身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列。其危机带来的“传染性”与潜在影响备受市场关注。
瑞信事件的来龙去脉
瑞信事件的风险起源
市场对瑞信潜在风险的担忧其实由来已久。2021年3月,供应链金融公司Greensill宣布破产,瑞信参与投资该公司所发行的债券最终亏损约30亿美元;同期,对冲基金Archegos Capital爆仓,而与之交易的瑞信则面临约50亿美元的巨额损失。类似事件的频繁发生导致瑞信业绩连续2年遭遇大幅亏损,2022年10月瑞信就曾陷入过破产传闻,并大幅缩减其关键业务资产。
近期瑞信财务报表问题、股东不追加投资的表态、叠加美国硅谷银行破产事件冲击,成为压垮瑞信的最后一根稻草。2023年3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瑞信披露的财报提出质疑,导致瑞信推迟公布2022年年报;3月15日,瑞信的审计方普华永道对其2022年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了保留意见。接连的风险事件进一步削弱了投资者对瑞信的信任度;而同时,美国硅谷银行破产事件击垮市场信心、瑞信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的董事长又在采访中明确表示不再对瑞信继续追加投资。最终造成瑞信股价大幅下跌,信用违约掉期(CDS)价格飙升;同时瑞信存款客户大量提取存款造成瑞信存款流失。3月16日,瑞士国家银行宣布向瑞信提供540亿美元贷款援助;3月19日,瑞银宣布将以30亿瑞郎收购瑞信,瑞士政府为潜在损失提供90亿瑞郎的担保。
AT1债券全额减记进一步冲击金融市场
在瑞银宣布收购瑞信后,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等监管机构声明将全额减记额外一级资本债券(AT1债券),进一步导致欧洲银行风险从股市蔓延至债市,瑞信事件的风险并未缓和。瑞银收购协议达成后,FINMA表示将全额减记价值约160亿瑞郎的瑞信AT1债券以增厚瑞信的核心资本,再度引发金融市场震荡。根据瑞信AT1债券募集说明书的条款,两个条件将触发AT1债券减记,一是一级资本充足率低于7%,二是紧急情况下监管机构介入。由于2022年末瑞信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4.1%,此次AT1债券减记主要是由监管机构介入所导致。但在正常的破产清算程序中,AT1债券的偿付顺序尽管低于一般债券,仍高于优先股与普通股;而此次瑞信AT1债券全额减记就意味着债券投资人将面临全额损失,股东反而可通过出售股权收回部分资金。这一不合理的安排使得AT1债券市场也陷入大幅波动,风险进一步扩散至瑞信AT1债券持有人以及整个欧洲银行业债券市场。
瑞信事件是个案吗
瑞信事件有其特殊性
与美国硅谷银行类似,瑞信事件有其特殊性。正如上文分析中所提到的,投资者对瑞信破产风险的担忧由来已久。瑞信自身的经营问题本就较为严峻,瑞信的主营业务包含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四大部门,除投行业务外,其余三大部门盈利能力相对稳定,特别是银行业务作为最大的利润来源,近两年经营稳健,且各项风险指标均高于监管要求,一级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覆盖比率、净稳定资金比率分别为14.1%、144%、117%。但近年来其投行业务持续大额亏损,且频繁出现风险事件,拖累公司业绩连续2年亏损,导致投资者对其信心的逐步丧失。因此,瑞信暴雷与其自身风控机制缺失高度相关,有其必然性,近期的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更多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瑞信事件背后也存在银行业所面临的同质性风险
一是央行快速加息后,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的风险被集中触发。瑞信与美国硅谷银行事件尽管有其特殊性,但这两家银行背后的经营问题都是由来已久,在央行快速加息后经营问题被进一步放大。因此,对经营情况本就存在风险的银行,诸如资产端所持证券已有大规模浮亏,资产质量相对较低、不良贷款率较高,负债端存款稳定性相对较差,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匹配较差的银行而言,在当前欧洲金融条件收紧的环境下,面临着与瑞信相同的风险。
二是银行存款的快速流失。美国硅谷银行与瑞信在危机前均面临了客户存款的快速流失:瑞信2022四季度末客户存款余额2332.35亿瑞郎,而三季度末为3712.7亿瑞郎,一个季度内存款大幅流失1380亿瑞郎,背后或与俄乌冲突以来部分存款客户担忧账户被冻结因而提前取款有关;硅谷银行在2022年美联储宣布加息后,存款总额下降了160亿美元,大约占存款总额的10%。对银行业而言,在目前金融市场风险加大、自身经营业绩面临下滑压力的背景下,客户信心的脆弱度较高,因此在危机时刻触发挤兑的风险也更大。
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