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把握跨境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机遇

来源:《中国外汇》2023年第16期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进一步明确指出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我国对发展数字化经济的政策不断向纵深发展,在政策规划中均对金融提出创新应用、服务实体数字经济的要求。为此,各政府机构、商业银行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和探索。在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跨境金融业务作为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场景创新和建立敏捷、以需求为核心的企业架构,凸显重要作用。

数字孪生下的跨境金融

回顾过往五年,中国的跨境领域发生巨大的变化。跨境电商新业态涌现,五年内增长近十倍,并继续呈快速增长态势,成为新的外贸增长点;国内企业走出去投资加快,五年内新增投资额超8000亿美元,十年累计超1.2万亿美元;中国物流巨头逐步出海,布局海外仓储、配送网络,助力建设国际物流基础设施;自贸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自由贸易港加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监管政策不断迭代,优化营商环境,离在岸市场探索渐进式融合;外汇改革加速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不断出新,取消多项规范文件,监管方式逐步从前置行政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数据监测、银行代位监管方向转变;生态平台加速建设,经过多次迭代,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汇局”)牵头推出跨境金融服务平台,通过链接税务、海关、跨境收支、物流、保险等数据,结合隐私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解决跨境金融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出9个应用场景,满足跨境便利化支付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逐步推进,贸易、投资市场逐步变化;数字人民币国际化、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合作,逐步推进数字货币的跨境流动。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物理世界映射到数字世界,市场主体对跨境金融服务呈现出新需求:便捷、快速的线上授信及融资,一站式、线上化、可视化管理离在岸金融业务,盘活数据资产、快速实现动态存货增信,便捷式的跨境线上化结算,辅助式的金融线上咨询,数字化金融咨询顾问等。中小微企业不局限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存在融资便捷的需求;大中企业涌现出跨境、离岸供应链金融、全球资金管理的业务需求。跨境金融需求在发生快速的迭代变化,对商业银行精准描绘市场主体画像,数字化转型敏捷响应提出了新的挑战。

数字化转型设计与方向

数字化转型是商业银行发展与竞争的新赛道,这是一个未有先驱且充满创造性的领域,谁能率先实现数据挖掘,精准勾画市场需求画像,实现敏捷能力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获得良好体验,谁就能制胜出击。转型是个系统工程,跨境金融自赋特色与挑战,难度和复杂度甚于国内金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容易被后置。然而在数字时代不存在先后关系,而是整体与局部实现关系,在战略制定、数字框架设计上需要率先得到顶层的支持,融入到数字化的底层设计逻辑之中。

现阶段,很多机构将数字化等同于线上化,但数字化不是简单把业务搬到线上,而是要对组织、流程进行信息化重塑。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数字孪生,将业务映射到数据模型,充分进行数据治理,制定标准并最终实现敏捷能力。如何实现数字孪生,IBM及麦肯锡等专业机构提出五级建模、高阶分析等方法论,将物理世界的业务形态、任务、步骤、价值流等进行解耦及重构,细化为小组件,通过组件重新组装,类似乐高模型,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帮助银行无限接近客户,为客户创造全新价值和体验。那么跨境金融的数字孪生能否简单通过国内金融加外汇政策组件化实现呢?笔者认为并非如此轻松。中国的外汇改革是渐进式的。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跨境规则中规划太超前,会面临着监管风险和市场需求不足的窘境;规划太粗糙,一旦政策及市场环境变化,可能面临数据底层重构的工作,耗时且容易错失发展机会。此外,跨境金融链条链接境内、跨境、境外三大节点,跨境金融生态跨国界、跨制度、多币种。金融需求除跨境交易,还有离岸融资、全球多银行资金管理等,如何通过组织协同来实现信息共享和整合,如何前瞻性地预嵌在数字化转型的底层设计中?这就需要业技融合对业务进行充分解耦。在解耦实践中,由于实施主体间的利益、想象程度不同,容易出现大量的磨合,坚持以客户价值实现的价值理念贯穿始终就显得尤为重要,应作为数字化转型工作中的主要评判标准之一。

数字生态圈的构建

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单纯依靠自身是无力的,需要更多的主体参与协同,逐步构建生态圈,才能实现数据共享、数据流动、数据挖掘及价值创造。

2019年,外汇局牵头推出的跨境金融服务平台(下称“平台”)开始试点,依托于区块链技术、隐私计算技术,与保险公司、电子口岸、外汇局、税务机构等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