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浪潮下的货币革命:全球跨境支付体系变革
在跨境支付中,国际货币由于其稳定性和使用惯性往往在传统跨境支付中处于垄断地位。随着数字技术和跨境支付系统的发展,包括加密货币和数字支付平台在内的新兴跨境支付方式正在不断丰富跨境支付格局,为除国际货币之外的其他货币跨境使用提供了机遇。人民币币值稳定且具备多样化的跨境支付基础设施,为其进一步扩大国际使用提供了基础,下一步人民币及其数字形式将在跨境支付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的跨境支付仍以代理行模式为主
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的定义,跨境支付(Cross-Border Payments)是指资金在汇出方和接收方位于不同司法管辖区条件下的转移,包括国际贸易投资、电子商务以及汇款等领域。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划分,跨境支付可分为批发和零售两类,其中,批发型跨境支付指金融机构之间的大额资金转移,包括自有资金转移和代客收付;零售型跨境支付指涉及个人、企业间的直接支付。
批发型跨境支付系统主要包括代理行模式、单一平台和多边平台三大类。一是代理行模式(Correspondent Banking Model),即传统跨境支付模式,具体指一国商业银行在境外代理银行开立清算账户,通过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系统发送跨境报文,借助境外代理行的支付清算体系完成跨境资金支付清算。该模式下资金跨境支付过程中涉及多个银行和中介,交易费用通常较高且处理时间较长,透明度低。二是单一平台/内部系统模式(Single Platform / In-House Transfers Model),即通过一个封闭的平台或系统完成资金转移,收付款方必须同属一个支付服务提供商(Payment Service Provider, PSP)。例如,在同一银行内部系统中完成分布于不同国家分行间的跨境支付,银行在转账过程中根据行内报价同步完成货币汇兑。该模式减少了外部代理行费用和交易成本,有助于提高资金流动性管理的效率,但取决于该银行在全球的覆盖范围和内部系统的完备程度。三是多边平台/互联模式(Multilateral Platform / Interconnected Model),即在不同国家的支付系统之间通过技术链接并制定统一标准使得各国PSP间能彼此进行交易(见表1)。
零售型跨境支付主要包括国际卡组织、第三方支付和点对点模式三大类。一是国际卡组织(International Card Schemes),即个人消费者可以在国外使用银联、Visa、Mastercard等储蓄卡或信用卡消费,这些卡组织会处理跨境支付,并与发卡行和收单行进行结算。二是第三方支付(Third Party Payment),即一个独立的支付服务提供商作为中介,为个人和企业通过互联网提供电子支付和跨境支付处理服务,且可能涉及货币兑换、资金转账和支付合规性检查等。例如,支持跨境电商零售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机构付款的Paypal、微信和支付宝等。三是点对点模式(Peer-to-Peer Model),即付款人直接向收款人发起支付,无需金融中介。例如现金交易,以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交易。
总的看,随着技术创新发展,多元化的跨境支付模式推动了跨境支付服务效率提升,以完成更安全和便捷的资金流动,为国际贸易投资等商业活动提供不同形式、不同币种的跨境支付服务。尽管跨境支付模式不断丰富,但当前仍是以代理行模式为主,且主要使用美元。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研究估计,2023年全球跨境支付总额约190万亿美元,其中通过代理行的跨境支付是最主要的跨境支付模式。根据SWIFT统计,截至2024年4月,美元在跨境支付中的占比为47.31%,位居第一,其次是欧元、英镑和人民币,占比分别为22.55%、6.84%和4.52%。
央行数字货币发展带来新的跨境支付创新
随着数字技术和跨境支付系统的发展,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研发和跨境使用带来了跨境支付创新,为本国货币的跨境使用和双/多边跨境支付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重视CBDC的国家呈逐年增加态势,尤其是新兴经济体。根据2023年7月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第六次CBDC普查,在86家参与调研的央行中,93%的央行参与了不同类型的CBDC开发;根据美国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全球已有100多个经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主管部门启动CBDC项目,在二十国集团(G20)中,已有19个成员开展CBDC研究或技术试验。BIS调研发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CBDC的研发较发达经济体更积极,目前所有已上线的CBDC在已发行CBDC的地区中,超半数为新兴经济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后发国家对于独立货币主权的防御性需求。
“批发型多边CBDC平台”是主流CBDC跨境支付模式,根据央行参与程度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央行直接参与建立统一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平台。在统一的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平台上,金融机构间无需相互开立对方货币账户即可实现多币种CBDC交易。如数字货币桥项目(mBridge),由中国香港、泰国、中国和阿联酋四地货币主管部门共同研发,本质上是使用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实现多边支付系统直连。金融机构使用其在央行准备金存款,兑换本地央行在平台上发行的数字货币,并与其他境外金融机构开展支付结算业务。虽然境内发行的数字货币与平台上发行的数字货币具有相同法定货币效力和价值,但由于采用不同技术,二者互不关联、独立运行[1],跨境交易的境内收付款仍通过境内支付结算系统完成。此外,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南非货币主管部门也合作开发了类似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平台Dunbar(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