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大型商业银行贸易金融业务发展量质并举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13期

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经济地位的重要途径,对于稳经济、促就业,助推世界经济复苏具有重要意义。大型商业银行是贸易金融的主力军,近年来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贡献了重要力量。为此,笔者回顾了大型商业银行(本文主要分析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贸易金融的发展成果与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大型商业银行如何谱写贸易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出相关建议。

 

大型商业银行贸易金融业务发展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贸易金融业务总体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据中国银行业协会贸易金融专业委员会披露,2022年,我国主要银行[1]国际结算业务总量10.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05%,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国际结算量8.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5.14%。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占主要银行[2]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总量的比重达60.23%。大型商业银行担当了贸易金融主力军的作用,持续创新贸易金融产品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见附表)。

Snipaste_2024-07-09_15-30-15.jpg

积极担当责任,助力贸易稳规模提质量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贸易稳中提质。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2020年起,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稳住外贸基本盘的系列政策出台。2021年11月,商务部发布《“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大型商业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大贸易金融发展力度。

中国银行于2021起发布《中国银行支持外贸新业态新模式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中国银行支持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做好跨周期调节稳外贸行动方案》《中国银行服务进出口企业行动方案》等系列方案,扩大贸易金融服务有效供给,助力培育贸易发展新动能。2023年,中国银行集团全年办理国际结算量约8万亿美元,国际贸易结算、外币贸易融资、跨境保函等业务市场份额居同业首位。

工商银行在2020年提出“打造境内外汇业务首选银行”的战略,并启动“春融行动”,设置专项融资规模,提供优惠利率及费用减免支持,全力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2024年发布《“春融行动2024”支持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服务方案》,强化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对接和服务创新,加大对境内重点外贸外资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持续优化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等金融服务。

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亦着力加大对外贸外资企业融资支持,推动重点区域跨境金融服务提质增效。2018年至2023年,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国际结算量平均年增幅分别达14%、7%。2023年,农业银行境内分行国际结算业务量超过1.85万亿美元,国际贸易融资(含国内信用证项下融资)业务量达1461亿美元;建设银行国际结算量1.56万亿美元,贸易融资投放量1.82万亿元;交通银行国际结算量超过5000亿美元,贸易融资发生额(1.5万亿元)、产业链金融业务量(5777 亿元)分别是2020年的 2.4倍、2倍。

创新产品和服务,助力培育贸易发展新动能

除了为传统的货物贸易提供支付结算、融资、担保等贸易金融服务外,大型商业银行还围绕外贸新业态以及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开展业务模式创新,助力培育贸易发展新动能。

中国银行面向中小微跨境电商企业和个人推出“中银跨境e商通”系列产品,可对接境内外支付机构、跨境电商平台等不同场景,支持批量化、线上化结算,解决企业跨境结算效率不高、回款不稳等痛点。此外,还面向海外仓企业提供全球账户、跨境资金结算、经营租赁保函、跨境资金池等综合金融服务。2023年,该产品跨境结算量超5800亿元,居市场领先地位。

工商银行积极支持服务贸易发展。2023年发布三项服务贸易创新成果:《企业经常项目外汇业务服务手册》、“跨境e发薪”和数字人民币智能预付管家。其中,“跨境e发薪”可满足中资企业在境外工作的中国籍员工把薪酬便捷汇回国内的服务需求。

建设银行打造“全、精、快”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服务品牌,实现覆盖跨境电商、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的全品类结算产品供给。

农业银行发布“服贸快线”服务贸易金融支持方案,提供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外汇交易、涉外担保、现金管理等一站式综合化服务,并通过银企直连、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开放银行等方式为客户定制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交通银行发布“数字贸服”跨境金融服务方案,自建丝路电商/跨境电商平台、直连市场采购平台,支持外贸小微商户凭交易电子信息开展出口收汇资金结算,截至2023年末累计落地外贸新业态项目23个,业务量485.92亿元。

完善网络平台建设,助力企业拓展全球市场

大型商业银行持续完善全球线下线上服务网络布局,为贸易金融发展提供数字化平台支撑。以中国银行为例,截至2023年末,中国银行共拥有534家境外分支机构,覆盖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面向境外公司客户,搭建“一点接入、全球响应”协同管理平台,全面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境外企业网银覆盖5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4种语言服务,功能持续优化;境外个人手机银行覆盖3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2种语言服务。搭建覆盖票据、保理、信用证等产品的综合供应链融资线上服务体系,并提升行业覆盖度。作为唯一金融机构,参与航运贸易数字化合作创新联盟,共建国家级航运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作为首批外汇展业试点行,成功投产外汇展业相关系统,实现跨境客户评级、交易监测的系统化管理。迭代升级“中银跨境汇款直通车”,创新推出跨境收付款多币种、全渠道、全流程线上直通服务。

大型商业银行还搭建了线上跨境撮合平台,打造全球服务生态圈。中国银行建有“中银e企赢”平台,设多个特色专区,助力政府招商引资和企业跨境合作,截至2023年末,共计为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余家企业提供“融资+融智”的金融增值服务,累计达成合作意向金额超540亿美元。工商银行建有“环球撮合荟”平台,可提供融资、融智、融商全方位跨境服务,发布三年已对接75个国家和地区33万余家境内外企业,达成合作意向2.5万项。建设银行建有“全球撮合家”平台,注册用户已超过24万户,累计为37个国家和地区、近2.2万家企业举办跨境对接活动300场。农业银行建有“农银跨境撮合通”服务平台,支持境内外企业发布跨境商品和服务需求,实现跨境供需信息自动匹配。

深化贸易畅通合作,助力人民币跨境使用

大型商业银行积极融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金砖国家以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成员国等经贸合作,持续深化贸易畅通合作,在人民币国际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银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截至2023年末,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跟进公司授信项目超过1000个,累计授信支持逾3160亿美元,以资金融通为经贸往来夯实基础。此外,还积极参与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连续6年深度服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助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等重要展会活动,推动跨境贸易投资对接。依托与全球近1200家机构的代理行关系,中国银行为11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理行客户开立跨境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1464户,保持国内同业领先。推广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与626家境内外金融机构建立间接参与行合作关系,市场覆盖率第一。2023年,境内机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12.8万亿元人民币,境外人民币清算行数量达15家,集团跨境人民币清算量达938.1万亿元。

其他大型商业银行亦积极参与贸易畅通合作、着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举措各具特色。2023年,工商银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量达9.24万亿元,境外人民币清算行拓展至11家。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分别突破4万亿元和3万亿元。交通银行境内银行机构跨境人民币收付量1.9万亿元,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