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贸易金融业务特色发展之路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的重要金融力量,回归本源,聚焦主业,扎根当地,是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策。《中国外汇》对上市城商行2023年年报分析和部分城商行调研情况显示,贸易金融业务成为城商行提升中间业务收入能力、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板块。较为领先的城商行在市场锤炼中深耕重点领域,推进业务转型创新,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不断探索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贸易金融服务路径。
贸易金融业务成为城商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城商行的历史渊源、发展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而这一庞大群体从规模体量、业绩表现到业务结构、管理水平都存在很大差异,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活力。北京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资产总额均已超过3万亿元,而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商行资产总额则在百亿元量级。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3年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中,宁波银行、江苏银行、上海银行、南京银行、北京银行5家城商行位列其中。
近年来,城商行发展稳中向好,资产质量稳定,风险管理能力有所提升。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24年5月末,我国城商行总资产和总负债分别为57.9387万亿元、53.6738万亿元,较上年同期的增长率均为9.9%,增速高于商业银行整体的8.4%,总资产和总负债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分别为13.7%和13.9%。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城商行不良贷款率1.78%,较上年同期下降0.1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91.24%,资本充足率12.7%,流动性比例为82.53%,均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多数城商行不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是凭借经营灵活、下沉当地的优势,走上精细化、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在我国58家上市银行中,城商行占到29家。根据安永对中国上市银行2023年年报数据的统计,从不同类型银行的表现看,29家上市城商行总资产增幅为10.58%,低于上市大型银行12.8%的增速;29家上市城商行净利润平均增速为6.09%,高于上市大型银行、全国股份制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增速。
在城商行普遍重视的公司业务板块,贸易金融业务因综合性、轻资产、低风险的特点,成为城商行应对息差收窄挑战、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抓手。贸易金融业务在城商行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护城河的角色,不仅是城商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窗口,通过为企业提供结算、融资等金融服务,实现金融供血,也是城商行实现差异化竞争、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贸易金融业务能够发挥银行跨境、跨币种、跨市场的服务优势,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从而为银行拓展业务空间、提升盈利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近年来,城商行贸易金融业务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拓展,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传统的国际结算服务为客户提供资金汇划与即期结售汇等配套服务,盈利模式的提升空间有限,因此需要聚焦专业赋能和产品赋能,紧紧围绕客户需求与业务场景,提供结算融资、汇率避险等一条龙的综合产品服务,“交易银行”理念被引入国内并加速发展。城商行贸易金融业务由传统国际结算进入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跨境投融资业务并重,线上化和智能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内涵和外延都已得到极大丰富,亦有一些城商行进行了交易银行方向的整合。
多家上市城商行2023年年报显示,城商行贸易金融业务发展稳健,成为城商行促进非息收入增长、提升公司业务发展质量、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从不同区域看,西部地区的成都银行在2023年年报中显示,国际业务着力加强本外币一体化营销,持续夯实核心客群,保持业务规模快速增长,报告期内国际结算量同比增长19%。全力打造“蓉易汇”特色跨境金融服务品牌,开展降费惠企和宣传推广活动,进一步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积极支持涉外经济发展,推动首笔境外贷款业务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的突破;推动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提质增效,业务金额同比增长42%:推动代客外汇衍生品业务稳步发展,助力企业提升汇率避险意愿和能力。
中部地区的长沙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国际业务深耕数字化,上线电子海关税款保函,推出“境内海运费自动收付”“小额服务贸易自动付”等智能场景,进一步提升一站式线上服务能力。积极拓展跨境人民币使用,报告期内跨境人民币结算同比增长55.78%。打开离岸市场空间,丰富投资产品体系,持续拓展收益来源。促进非息收入增长,通过债券、外汇代客、票据等业务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为基础业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利抓手。
东部地区的宁波银行2023年年报显示,2024年将积极寻求非利息净收入的增长,其中包括加强宏观政策分析,把握市场机会并积极探索细分领域新的增长点,内部提升择时交易能力,外部为客户规避市场风险提供趋势分析服务,在金融市场、国际结算和票据等业务上提升投资交易水平和客户服务能力。
城商行贸易金融业务特色发展实践
城市商业银行贸易金融业务需要找准自身特色定位,扬长避短,深入服务当地客群,走出有别于其他类型银行的特色化发展之路。结合上市城商行年报分析和记者调研情况可以看到,部分城商行发挥灵活优势,聚焦深耕专业领域,在城商行贸易金融专业化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第一,明确市场定位与目标客户,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和本行特色,探索差异化发展。城商行通过制定与国有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农商行等银行不同的客群错位竞争策略与差异化产品策略,探索符合自身特色与风险偏好的拓客之路。
比如,江苏银行紧密围绕长三角外向型经济发达的区域特点,通过深耕重点领域、构建服务生态,持续探索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贸易金融服务路径。在服务外贸新业态方面,江苏银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朱阳辰告诉记者,早在2017年,江苏银行就开始跟进跨境电商业务领域支付需求,积极主动靠前发力,以与境内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业务合作为起点,开启了跨境电商服务探索之路。近年来,江苏银行在跨境电商服务领域持续突破,先后获批跨境电商出口收结汇业务资质、跨境电商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资质,成为江苏省首家自主办理跨境电商支付业务的商业银行,完成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电商支付体系建设。2023年累计办理跨境电商结算超400亿美元。
杭州银行将科创金融作为特色化经营、差异化发展重点,其贸易金融业务打出“科创+外汇”融合之招,发力优质潜在客户。杭州银行交易银行部副总经理孙芩表示,随着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改革不断纵深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企业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需求持续凸显,杭州银行跟踪到这一市场商机,除对境内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科创产品服务外,还延伸为其提供外汇政策咨询、登记、资金汇兑及保值增值等一条龙服务,与企业达成紧密相关的银企生态环境。反过来,在对外商投资企业提供外汇基础结算服务的同时,也会关注是否能予以科创产品支持,推进彼此深层次合作。这样的融合之招通过多项成功案例的检验,如通过科创金融产品达成与杭州BX有限公司的初步合作,后续为其红筹港股上市持续提供外汇服务。
大连银行地处北方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将“发展海洋经济,拓展海洋金融”作为差异化发展策略,聚焦特色产业和细分行业,逐步形成门类丰富的产品谱系,具备较强的区域市场竞争力。大连银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王学东向记者介绍了大连银行的做法,即充分结合区域经济特点,深耕本地海洋经济,助力特色行业发展。一是全力支持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担负起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时代重任,锁定石化行业内规模优势突出、生产工艺先进、经营管理规范的头部企业,给予授信支持近百亿元。二是围绕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定向支持物流企业发展。与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合作,根据该行业集中度低、行业内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实际情况,梳理企业在货运代理、仓储运输、通关报检、资金结算等全流程的操作模式和金融需求,打造物流行业“打分卡”专属授信模式,以资金融通促进跨境物流畅通。三是创新普惠业务融资新模式,实现东北地区首例“地理标志”质押融资业务。大连银行与当地藻类协会合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旅顺海带”行业内企业提供包括流动资金贷款、进出口贸易融资在内的综合授信支持,有效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与地理标志产业在金融领域的创新融合,助力中小企业走出国门,向日韩等海外市场不断拓展。
第二,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扩大政策惠及面,提升跨境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发展处于前列的城商行能够依托外汇政策红利,提升国际结算服务便利化水平,通过境外贷款、汇率避险、跨境资金池、外汇存款以及贸易便利化等国际业务重点产品,深入挖掘客户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提供本外币、境内外一体化综合服务;借力自贸外汇改革试验田,聚焦自贸特色产品与服务,为外汇金融服务质量需求较高的客户在跨境支付结算、跨境投融资、跨境交易等综合领域提供提供专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一站式服务。
江苏银行的一家客户是国内铝箔市场的龙头企业、全球主流家用空调企业、锂电池生产企业的核心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