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共建“一带一路”资金通途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下简称共建国家)作为出海目的地。中资企业在境外投资建厂的过程中,衍生出对跨境资金结算、货币汇兑及投融资(以下简称跨境资金活动)的需求。笔者基于对福建省若干共建“一带一路”企业的调查,梳理出企业在共建国家跨境资金活动的现状及堵点,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中资企业在共建国家的投资情况
一是参与投资的企业数量、投资规模稳步增长。从企业数量看,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在共建国家设立的境外投资企业数量约1.6万家。从投资规模看,我国在共建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从2013年的115亿美元上升至2023年的318亿美元,十年间累计投资额达1893亿美元(见图1)。
二是投资行业集中度较高。根据复旦大学绿色金融与发展中心发布的《中国“一带一路”倡议2023年投资报告》(《China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vestment Report 2023》),我国在共建国家的投资行业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主要涵盖能源(30.8%)、采矿(21.0%)、交通(15.7%)、技术(15.5%)和房地产(8.0%)等领域(见图2)。
三是投资地域分布广泛。《中国“一带一路”倡议2023年投资报告》显示,2023年中资企业在61个共建国家开展了投融资,其中在37个国家开展了投资,在45个国家开展了工程承包,足迹遍布东亚、拉美、欧洲、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地区(见图3)。其中,印度尼西亚(73亿美元)、匈牙利(45亿美元)、秘鲁(29亿美元)是前三大投资目的国。
中资企业在共建国家跨境资金活动开展情况
一是人民币跨境使用占比稳步增长。近年来,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动、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化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人民币在我国与共建国家跨境资金结算中的占比不断提升,美元、欧元等传统结算货币占比有所下降。与此同时,中国与相关共建国家签署双边本币结算协议,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为人民币跨境使用占比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