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汇率走势与交易策略分析
2024年以来,日元对美元大幅贬值,6月28日更是触及1美元兑161.27日元,达到了1986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引发市场关注和讨论。笔者认为,日本央行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差异是本轮日元汇率波动的主要原因,投机性日元头寸积累、日本经济结构、日本近年来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等因素加剧了日元贬值压力,未来日元走势仍主要取决于美联储的政策路径。
日元汇率走势及影响因素
2024年以来日元汇率持续走弱,日本央行于3月宣告告别负利率,然而日元加速贬值。日本央行于4月29日采取干预举措,首次入场“救市”。当日,日元汇率一度跌破1美元兑160日元的关口,随后迅速反弹,盘中一度走强至154.53附近。随后几个交易日,日元汇率短暂走强至151.85,但日元的颓势并未就此扭转,随后再度回落。6月14日,日本央行在议息会议上按兵不动,决定不加息、不缩减购债规模。尽管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在新闻发布会上给出一些积极信号,表示7月缩减购债的规模将是相当大的,并且不排除7月加息的可能性,然而政策变化远不及市场预期。日元汇率继续大幅贬值,6月28日突破了161的水平。
本轮日元贬值不仅表现在美元兑日元汇率,还对其他日元交叉盘产生显著影响,如欧元兑日元汇率、澳元兑日元汇率也出现显著波动。欧元兑日元汇率在2024年7月1日达到172.8,澳元兑日元汇率在同一时期突破107.4,这样的波动反映了全球投资者对日元的广泛抛售。笔者分析,近期日元汇率走势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货币政策差异。本轮日元贬值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央行与七国集团(G7)其他主要央行,特别是美联储之间的货币政策差异。本轮经济周期中,美联储为应对通货膨胀积极加息,日本央行却保持超宽松的鸽派货币政策。从2022年到2024年初,美联储将政策利率从接近零提高到5%以上,日本央行则将短期利率维持在-0.1%到0.1%之间。尽管日本央行在2024年3月加息一次、取消负利率,调整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YCC),美日利差有所收敛,然而日本央行的政策利率仍接近于零,与美国的高利率形成鲜明对比。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日元此次对全球货币的历史性贬值与2022年以来日本央行在全球通胀上升环境下没有调整政策高度相关。
二是投机性日元头寸积累。美日货币政策差异导致较大的利差,使得国际投资者倾向于借入低利率的日元并投资于高收益的美元资产。截至2024年7月1日,美国和日本的10年期国债利差达到4.4%,吸引大量资本流向美元资产。此外,2024年年初以来日股的历史性上涨也使得很多投资者通过在远期市场上购入美元(卖出日元)来对冲外汇风险,进一步加重了日元贬值的压力。
三是日本经济和国际收支结构。日本在经济上高度依赖进口,特别是能源的进口增加了对美元的需求。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核电站重启的进展缓慢加剧了日本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尽管近期日本旅游业收入大幅上涨,但日本大量购买美国科技公司信息技术产生的“数字赤字”进一步扩大。日本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导致需要更多美元来支付进口,进一步削弱了日元。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收益不再像之前回流日本本土,而是一半滞留在海外,也加剧了日元贬值的压力。
四是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日本央行近年来的量化及质化宽松(QQE)政策是导致日元贬值的另一关键因素。2013年以来,日本央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和其他资产增加货币供应,支持经济增长和实现通胀目标。然而,这一政策导致市场上的日元供过于求,压低了其价值。尽管日本央行货币政策开始走向正常化,但经济和通胀数据的疲软使得其难以大幅提高利率,减少日本国债购债规模成为其主要选项。2024年5月,日本央行对5—10年日本国债的购债规模减小约500亿日元,但仍不足以逆转日元的贬值趋势。
五是日本居民的投资结构变化。2024年1月1日生效的日本个人储蓄账户(NISA)新政策提高了账户投资限额,并增加了免税优惠,导致日本海外直接投资的增加。预计该政策将导致全年近十万亿日元的日本境内投资流向海外资产,对美元兑日元汇率的推升影响可达3—5日元。
日元贬值的经济影响
一是对出口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