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 人民币国际化扬帆再远航
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2024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发布,吹响了新征程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嘹亮号角。正如《决定》强调的,“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用好、用活这个重要法宝,是各行各业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战略部署、拾阶而上开新局的重中之重。就金融行业而言,《决定》部署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整体安排,强调了“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性,从金融法规、金融监管、宏观政策、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中心和金融产品等众多维度谋划了金融强国的战略选择。金融强国具有六重内涵,“强大的货币”首当其冲,《决定》则以发展眼光、系统思维和升维战略为指引,为人民币国际化指明了顺势而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笔者拟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切入点,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指引和战略导向。
金融高水平开放浇灌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决定》总结了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成功经验,重申改革开放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大意义,并强调“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明确将进一步“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在全球经济版图中,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其金融开放的每一步都备受瞩目。金融开放不仅是国家经济实力增强的象征,更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引擎。近年来,中国在金融开放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人民币国际化铺设了坚实的根基。
第一,金融开放的深化体现在资本市场准入的放宽上。自2018年起,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步伐显著加快,包括放宽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条件,取消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以及逐步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范围等。这些措施直接促进了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加速布局,提升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国际金融协会(IIF)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月—5月,中国股票市场共录得69亿美元的资金流入,债券市场资金流向也在2023年下半年逐渐发生转变,特别是从2023年四季度开始,中国固定收益资产的现金净流入量显著增加。这表明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市场持续看好。尽管全球市场波动加剧,但外资流入的态势依然不减。未来,随着《决定》指出的“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金融业务试点”,中国经济“增质”与金融高水平开放相互促进的正面效应将不断加强。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金融市场的开放紧密相连。人民币国际化经历了从贸易结算货币到投资储备货币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性增强的结果。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从2016年四季度末的1.08%上升至2024年一季度末的2.15%,反映出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在《决定》“推进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强化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机制”的要求下,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有望不断完善,人民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使用或将持续增加,而这些都将是人民币国际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例证。
第三,金融市场的开放体现在债券市场的国际化上。债券通机制的建立与扩展,特别是“南向通”的推出,使得跨境资金双向流动更加顺畅。中国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其债券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在2023年的发行额较2022年增加了18.2%,至7858亿元人民币。这些进展不仅提升了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权重,也增强了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为人民币成为全球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基础。此外,金融开放还促进了金融基础设施的国际化对接。通过加入国际指数(如明晟、富时罗素)提升了A股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吸引更多外资流入。此次《决定》亦指出“稳慎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这将有助于推进中国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市场透明度以及强化投资者保护。同时,中国还在持续推动与国际金融监管的合作,提升监管透明度和国际合作水平,为人民币国际化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利率改革畅通传导机制铺就市场化坦途
《决定》指出“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旨在通过改革疏通国内利率传导机制,搭建起从政策利率到实际信贷利率的直接联系,为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舞台上的定价和流动铺设一条清晰、高效的路径。简而言之,即将存贷款利率的决定权从行政指导逐步过渡到市场供需决定,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定价。这一过程涉及两个层面的“并轨”:一是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并轨,即让中央银行的政策利率更好地影响到货币市场利率,进而传导至存贷款利率;二是存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的并轨,即消除银行存贷款利率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差异,实现利率的全面市场化。自2019年以来,中国在利率并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改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机制,使其更能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并推动金融机构使用LPR作为贷款定价的参考。LPR改革以来,市场利率与贷款利率的联动性明显增强,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早在2019年末,新发放贷款中LPR定价的占比已超过90%,这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利率并轨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至关重要。一是利率并轨提升了人民币资产的定价效率。一个市场化的利率体系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经济基本面和资金供需状况,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更为透明、可信的定价基准,有助于提升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资本配置中的吸引力。随着人民币债券和股票被纳入全球主要的金融指数,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化水平随之提升,吸引了大量海外资金流入。二是利率并轨有助于降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通过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得以优化,政策利率调整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快速,这不仅有助于稳定宏观经济,还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