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新兴市场货币服务质效
近年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兴经济体的重要性与影响力持续凸显,种类众多、各具特点、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货币日益受到市场关注。伴随我国与广大新兴经济体的合作关系不断深化,多措并举提升新兴市场货币服务效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外汇业务联系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枢纽作用,促进贸易畅通、资金融通。
新兴市场货币服务的发展现状
全球外汇市场
一是全球人民币交易快速增长,其他新兴市场货币交易平稳。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发布的全球外汇市场调查数据,2022年4月,全球外汇市场中的新兴市场货币份额合计约25%(由于每笔外汇交易涉及两种货币,市场份额总计为200%),较2019年同期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市场份额由2019年的4.3%大幅提升至2022年的7%,成为全球外汇交易第五大货币。其他新兴市场货币2022年交易规模相较于2019年有所增加,但市场占比略有下降。
二是新兴市场货币国际化程度加深。国际清算银行发布的新兴市场货币外汇交易国际化研究报告显示,非居民主体在新兴市场货币外汇交易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国际交易(以离岸交易为主、跨境交易为辅)占比从2007年4月的53%增加到2022年4月的83%,只有马来西亚林吉特等少数币种仍以在岸交易为主。
三是外汇管制政策影响衍生品市场发展。对于可兑换程度较高的新兴市场货币,外汇掉期是最主要的衍生交易品种;而对于实行严格外汇管制的货币,外汇衍生交易则以离岸市场上的无本金交割远期(NDF)为主。
四是新兴市场货币外汇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从全球范围看,新兴市场货币主要对美元、欧元交易,货币对的多样性较低。除了中国香港、新加坡,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的外汇市场交易量占其经济规模的比重显著低于发达经济体。
在岸人民币外汇市场
从境内银行间外汇市场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作为我国重要金融基础设施,交易服务已经覆盖30个币种,支持人民币对泰铢、匈牙利福林、沙特里亚尔等多种新兴市场货币直接交易。近年来,交易中心持续优化做市商指引,延长交易服务时间,完善清算机制安排,推出手续费减免、市场评优等激励措施,部分新兴市场货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已经超过瑞郎、加元等七国集团(G7)货币。2024年1—6月,人民币对新加坡元即期交易规模697亿元,是2023年同期的11.43倍;人民币对泰铢即期交易规模135亿元,是2023年同期的6.53倍;其他主要新兴市场货币直接交易量亦稳中有升。此外,交易中心于2020年推出境内首个多银行对客外汇电子交易平台(以下简称银企平台),2022年进一步在银企平台上线外汇期权、货币掉期等衍生品,支持客户获取高效便捷的直接兑换服务。需要明确的是,“直接交易”和“直接兑换”都是人民币对非美货币直接汇兑业务,其中,“直接交易”特指金融机构间的同业交易,“直接兑换”则主要是银行与客户间的兑换服务。银行间外汇市场直接交易业务的发展壮大,有助于为银行柜台市场直接兑换服务提供透明的市场价格以及高效的头寸出清渠道。
从境内银行柜台市场看,目前银行对客结售汇业务挂牌币种超过40个,新兴市场货币服务范围不断扩展。其中,国有大行依托专业优势以及全球化布局等资源禀赋,是新兴市场货币服务的主力军。截至2023年底,中国银行境外机构覆盖64个国家和地区,担任中国香港、南非、塞尔维亚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币清算行。中国工商银行境外机构覆盖49个国家和地区,担任卡塔尔等11个国家的人民币清算行。此外,围绕边境口岸地区的金融需求,许多金融机构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新兴市场货币服务。在云南,富滇银行深耕跨境贸易和边贸领域场景,在全省25个边境口岸地区均设有分支机构,为境内市场提供老挝基普、泰铢、越南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等现钞服务,实现人民币对中南半岛五国货币汇率挂牌,并在老挝当地与老挝外贸大众银行合作设立了老中银行。在新疆,中国农业银行新疆分行较早推出了人民币对哈萨克斯坦坚戈、塔吉克斯坦索莫尼等中亚国家货币的直接兑换服务,并率先开展与中亚国家的现钞跨境调运业务。
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人民币相较于许多新兴市场货币,具有外汇管制少、资金可交割、基础设施完善、市场价格透明、产品体系齐全、交易流动性好、国际接受程度高等优势。尤其对于存在高度外汇管制的币种,市场主体在当地进行人民币与相关货币直接兑换、直接交易,可能比在我国境内市场交易更加便利。因此,离岸市场也是新兴市场货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除了中国香港、新加坡等主要人民币离岸中心,许多新兴经济体亦在积极推进人民币业务。例如,韩国于2014年正式在当地银行间外汇市场启动韩元对人民币直接交易,此后又相继推出韩元对人民币外汇掉期业务以及外汇期货产品。2023年,韩元对人民币日均即期交易量约240亿元,已经达到当地韩元对美元业务规模的三分之一,其中75%的清算量由交通银行首尔人民币清算行完成。
新兴市场货币服务的机遇和挑战
实体因素和金融因素为新兴市场货币服务提供广阔前景
一是我国与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近年来,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国际合作平台,以及中欧班列、中老铁路等国际基础设施,我国外贸伙伴日趋多元,多年来保持东盟、非洲、中亚第一大贸易伙伴以及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存量达3000亿美元,境外经贸合作区超过100家。英国经济学人智库《中国海外投资指数2023》报告显示,新加坡在2023年超越美国成为我国最佳海外投资目的地,并有12个非洲国家跻身未来十年对我国企业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列。
二是我国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金融合作持续加深。截至202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与29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在31个国家和地区授权33家人民币清算行。202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携手香港金管局、泰国央行、阿联酋央行以及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联合建设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致力于打造以央行数字货币为核心的高效率、低成本、高可扩展性且符合监管要求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为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融合互通注入新动能。
三是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迈进。当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包括但不限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摇摆的外溢影响、美西方单边金融制裁等问题。近年来,许多新兴经济体出于维护本国经济稳定与金融安全、体现国家金融主权等考虑,逐步降低贸易、投资等方面对美元的过度依赖。例如,2016年以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家的央行签署本币结算协议(LCS)并持续推进相关制度安排,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