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共建“一带一路”新能源领域外贸风险应对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16期

能源合作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国在能源投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科技创新、能源贸易等方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务实合作。在应对全球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已成为社会广泛共识。以绿色科技创新和培育先进绿色技术为出发点来发展新能源产业,不仅能推动我国能源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还可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低碳产业转型提供支持,助力全球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新能源重点领域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笔者所称新能源领域是指中国外贸“新三样”中的光伏产品和新能源汽车。作为新能源重点发展的领域,光伏和新能源汽车行业逐渐壮大,相关产品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热门出口产品。根据2024年3月30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公布的《2023年我国光伏产业对外贸易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2023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国家涵盖东南亚、西亚、欧洲区域,并延伸至非洲、美洲区域。其中,越南、马来西亚、泰国是我国硅片主要出口国家,出口总额占比合计约为72.9%,土耳其、印度、柬埔寨、泰国、韩国是我国电池片主要出口国家,出口总额占比合计约为86.3%,欧洲是我国光伏组件出口最大市场,荷兰、德国、巴西、南非、美国是我国光伏逆变器主要出口国家。我国光伏产业技术发展迅速,其高生产率和不断降低的成本成为其出口世界各国的优势。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根据2024年2月29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信息发布会(2024年1月)》报告,新能源汽车主要出口欧洲、东南亚、中亚、中东区域,其中出口的前三大国家为比利时、泰国和英国,这些国家和地区认同环保理念,‌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相对较高,但自身产能不足。我国车企在新能源技术上发展较早,具有价格优势,这给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带来了巨大商机。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新能源产品尤其是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全球各国大多设定了碳减排目标,部分国家设定了碳中和目标。目前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体量不同,对绿色环保的要求也有所差异,具体体现为较发达国家如欧洲国家等进口大型光伏组件较多,较不发达国家如东南亚国家等进口光伏小组件较多,且较发达国家新能源汽车进口量大于较不发达国家的进口量。随着各国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绿色低碳产能逐步升级,对新能源领域的产品需求将更加突出,全球绿色发展趋势也为我国新能源重点领域出口带来机遇。

 

新能源重点发展领域的外贸风险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我国新能源企业已经逐步“走出去”,形成全面的国际合作模式。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出口的同时,向产业链“出海”拓展,实现本地配置动力电池供应商,充分利用当地原材料等资源优势,将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发展协同发力,延伸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光伏产业方面,我国光伏企业持续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新能源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推出了对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复合绿色发电模式,通过海外设厂,将创新技术向境外进行全产业链输出并实现就近供货,更好地满足海外需求,为世界输出共商共建共享的中国绿色方案。

新能源企业“走出去”可能会面临多种外贸风险。一是全球市场竞争风险,新能源重点发展领域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更新换代较快,市场竞争激烈,需要企业不断提升产品研发和成本控制能力。二是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即进口国因制造业本土化在反倾销、反补贴、关税等方面设立贸易壁垒。如印度自2022年以来将太阳能光伏组件和电池片的基础关税从不征收大幅提升至征收25%—40%,而且印度商工部对原产或进口于我国的太阳能涂氟背板、电池板/组件多次发起反倾销调查和征收反倾销税。又如2023年10月4日,欧盟委员会对进口自我国的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并于2024年7月5日起对原产于我国的电动汽车征收17.4%—38.1%的临时反补贴税。三是严苛环保要求的风险,进口国可能要求对环保标准进行“低碳认证”。如欧盟于2022年3月公布的《2022—20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