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打造汇率避险服务体系 夯实汇率改革微观制度基础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17期

站在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汇率制度改革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括市场经营主体交易习惯、风险意识、避险能力等在内的非正式制度能否随之调整。人民币汇率制度历经多次改革,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增强,对市场经营主体的汇率风险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为帮助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提升汇率避险能力,国家外汇管理局辽宁省分局(以下简称辽宁省分局)深入把握辖内企业汇率避险特点与规律,因企施策、精准服务,助力夯实汇率改革微观制度基础。

 

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看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

汇率政策的关键是根据本国经济特征选择更具经济绩效的汇率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提出,制度矩阵是否具有“适应性效率”是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当汇率制度具备足够弹性时,汇率水平可以根据内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自动调整,并对国际收支施加影响,进而有效防范国际收支风险和货币危机风险。从这一角度看,具备足够弹性的汇率制度更具“适应性效率”。

当把具有“适应性效率”、更富弹性的汇率制度作为目标汇率制度时,如何推动汇率制度转型便成为问题的关键。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能否改善经济绩效取决于一系列条件能否得到满足。就汇率制度而言,更富弹性的汇率制度能否促进经济增长,取决于三方面因素:一是汇率制度框架下外汇市场能否提供有效的价格信号;二是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其他领域的改革是否与汇率改革节奏相协调;三是制度矩阵自身能否实现良好的契合。以上三方面因素意味着汇率制度转型面临着政策空间等约束条件,推动汇率制度转型需要兼顾多方面因素,制定转向目标汇率制度的议程具有高度复杂性。

从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实践看,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并非一蹴而就。历经数次改革,人民币汇率弹性明显增强,能够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发挥汇率本身的价格信号功能,促进经济实现内外均衡,汇率制度的“适应性效率”有效提升。

 

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是汇率制度改革的重要配套

汇率制度能否改善经济绩效,不仅取决于正式制度,也取决于非正式制度,两者的相互协调决定了制度的变迁成本。

一方面,非正式制度关系到正式制度的实施成效。一国汇率制度是由政府制定和实施的经济规则,汇率制度改革本身是一项正式制度调整。市场经营主体的交易习惯、风险意识、避险能力则属于非正式制度。只有当市场经营主体树立汇率风险中性理念,加强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积极避免汇率波动对企业经营的冲击时,整个经济体系对汇率波动的容忍度才能切实增强,真正建立起与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相契合的非正式制度。

另一方面,正式制度会促进非正式制度的迭代完善。市场经营主体的风险意识、交易习惯能否适应汇率制度的改革节奏,直接关系到汇率制度变迁的经济成本。当汇率制度缺乏弹性时,市场经营主体容易形成固化的汇率预期,往往忽视汇率风险。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则会倒逼企业更加重视对汇率风险的管理。从实践情况看,在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的过程中,市场经营主体的汇率风险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且,渐进的改革方式也为市场逐步适应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持续优化汇率避险服务体系

在汇率制度改革与市场适应能力相互协调的过程中,基层外汇管理部门“大有可为”。通过主动开展汇率风险中性宣传,优化汇率避险服务,基层外汇管理部门可以帮助企业尽快转变传统的风险观念和操作惯性,更好地适应汇率双向波动。辽宁省分局秉持“金融为民”理念,以提升企业汇率避险意识与能力为目标,将优化汇率避险服务作为促进辖区涉外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落实总局工作部署,聚焦“拓首办,增续办”,扎实开展靶向宣传与分类指导,构建多层次汇率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围绕“降成本、优服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