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境外投资管理制度演变及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境外投资管理制度随着对外投资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健全。顺应发展需要,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出台《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核准备案办法》),对规范境外投资和促进对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我国境外投资管理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在加强对境外投资企业引导和监管、完善境外投资服务与支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笔者在系统梳理我国境外投资相关管理制度的发展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投资环境变化趋势,研提下一步相关制度调整的建议。
我国境外投资管理制度发展历程
境外直接投资发展起步与规范
1979年,国务院提出“允许出国办企业”,成为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发展的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摸索建立了境外直接投资审批管理制度,198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办法》,1991年,国家计划委员会相继发布《关于加强海外投资项目管理的意见》《关于编制、审批境外投资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规定》,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制度基础,境外直接投资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提出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境外投资发展逐渐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在此背景下,系列政策相继出台。1992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发布《境外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1993年,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关于用国有资产实物向境外投入开办企业的有关规定》;1996年,财政部发布《境外投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的企业进行境外投资实现国际化经营,我国的境外投资审批制度随之逐渐完善,我国境外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建立和发展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制度,简化和规范境外投资管理流程
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2014年《核准备案办法》的出台,提高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限额,缩小了需要核准的境外投资项目范围,我国境外投资管理流程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境外直接投资迎来发展机遇。2015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我国将加强与亚非欧及世界各国之间的互利合作,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同年5月,商务部出台《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国内产能优势,鼓励跨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开展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带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7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我国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全球价值链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深化全球价值链合作提高资源配置能力。
这一时期,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实现稳步增长态势。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我国在2015年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并在2016年达到峰值1961.5亿美元。尽管这一阶段我国境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部分企业缺乏系统规划和科学论证,非理性投资屡有发生。加上部分企业对“走出去”战略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投资导向并未完全领会,这一时期我国对房地产业、娱乐业、酒店等领域的境外投资快速增长。根据《2022年中国对外直接统计公报》数据,2014—2016年我国房地产领域境外投资流量由66亿美元快速增至152.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52%,存量也由246.5亿美元增至461.1亿美元;我国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领域境外投资流量由5.2亿美元迅速增长至38.7亿美元,增长了约6.4倍,存量由16亿美元增至79.1亿美元,增长了约3.9倍。
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引导和监管,推进境外投资高质量发展
随着全球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增长形势不再明朗,为促进境外直接投资可持续发展,解决企业境外投资过热问题,我国开始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引导和监管,境外投资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17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国务院等部门连续发布布《关于规范企业海外经营行为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旨在引导企业降低非理性境外投资,规范企业境外经营制度建设,促进境外投资有序发展。随后,我国推出“鼓励发展+负面清单”的境外投资管理模式,将境外投资项目划分为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其中,鼓励类项目主要涉及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等领域;限制类项目涉及房地产、体育、娱乐等领域;禁止类项目主要为危害或可能危害国家利益和安全的境外投资项目。在此基础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先后发布《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关于发布<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经营行为规范>的通知》《关于发布境外投资敏感行业目录(2018年版)的通知》《关于发布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配套格式文本(2018年版)的通知》四份指导性文件,有力促进了企业跨境经营的理性化和可持续化,不断优化境外投资结构,我国境外投资质效得到明显提升。
这一时期,我国境外投资总量虽有回落,但结构逐步回归理性有序轨道。从投资行业看,我国对房地产、酒店、娱乐行业的投资得到有效遏制,对先进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比重上升;从投资区域看,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美投资比例受其保护主义影响出现下降;从投资主体看,民营企业仍保持高速“走出去”步伐,国际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
完善对境外投资的支持服务政策,支持境外投资稳步发展
随着企业“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境外投资的相关服务制度体系也在不断发展。一是信息服务政策制度。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企业境外投资支持信息体系。201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商务部等印发《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境外投资方向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等进一步建立了境外投资主体信用记录制度。目前已经形成形成了包含事前引导与预警、事中支持与咨询、事后评价与保障的信息服务体系,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防范因信息不充分、不透明、前期可行性分析不足而导致抉择失误的风险。
二是财政金融支持制度。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开发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及保险机构等在政策层面和资金层面已经形成较为有效的支持体系,采用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的形式给予境外投资企业有力支持。我国先后设立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2005)、矿产资源风险勘察专项资金(2005)、丝路基金(2014)等扶持项目,为境外投资企业筑牢资金后盾。
三是绿色环保制度体系。近年来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