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境外投资未来发展的展望
自2014年9月商务部发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以来,我国开展境外投资合作稳步推进,已逐渐成为全球投资大国,为世界经济不断注入新动力。作为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我国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列。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301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11.4%,连续11年稳居世界前三;对外投资存量达2.8万亿美元,连续6年保持世界前三。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并强调要“完善促进和保障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一年来“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共建国家贸易投资较快增长”,并继续鼓励“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和投资协定”。
大力开展高水平的境外投资,不仅是我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驱动,也是形成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关键动力,更是我国融入和引领全球化新进程的重要路径。通过海外并购、合作研发等方式,我国企业可以获取全球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内产业的综合实力。尤其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拥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经济版图中占据主导地位,境外投资为我国企业快速融入全球创新链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提高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境外投资推动中国高水平开放进程
2014年发布的《管理办法》开启了促进和规范境外投资、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的新阶段。通过简化审批程序、加强监督管理等举措,《管理办法》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如何高水平开展境外投资的重要指引。《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境外投资项目的备案和核准机制,保障企业在境外投资中的合法权益,同时强化防范风险,确保境外投资活动符合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及国际义务的要求。此外,《管理办法》提升了境外投资的透明度,推动我国企业更加合规地参与全球化进程,实现国家与企业的双赢发展。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流量)达1478.5亿美元,虽然近五年来有所波动,但相比于2003年已增长超过50倍,相比于2013年已增长37.1%。直接投资流量较多的行业主要是租赁业、商务服务业、制造业等,总体而言稳居世界前列。
在开展高水平境外投资的过程中,我国持续促进了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业领域的国际交流,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积累了重要经验。通过引进外部技术、促进知识转移和跨国研发合作,我国企业逐渐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技术引领者”。这种国际合作模式加速了我国创新体系的建立,同时也增强了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与竞争力。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境外投资使得我国企业能够在全球创新生态中发挥更大作用。我国通过参与境外的高科技项目,吸收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了国内产业升级。特别是在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我国企业通过并购或合资企业等形式,与国际同行展开深度合作,实现了技术的快速积累与创新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的国际合作也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拓展机会,实现了远超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突出成效。随着全球市场对高科技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我国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可以更好地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从而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整合国际市场,我国企业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并推动了国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境外投资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在国际投资与合作的过程中,我国“走出去”企业在管理模式、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营销等方面积累了更为丰富的经验。通过这些经验的积累,我国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品牌优势,增强了在全球市场中的话语权,加快提升了符合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的迭代和创新能力,为我国未来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我国产品走向世界的基础上,高水平境外投资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资金走向世界,优化国内资本的全球化新布局。这不仅扩大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影响力,还能帮助我国资金更好地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资本的全球布局,我国企业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并引导产业链的延伸与创新。同时,资金的国际流动将推动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合作的深化,促进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推动我国资金走向世界的高水平境外投资,有助于我国企业获取海外市场资源,进而提升其全球竞争力,帮助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直接参与重要领域的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创新等活动。这不仅增强了我国企业在海外的市场份额,也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尤其是过去的十年里,我国“走出去”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积极参与共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跨国经济合作与互联互通。
与此同时,推动高水平境外投资实现资金“走出去”,从另一个层面上也能够为我国企业提供降低国际市场风险、分散投资组合的途径。随着全球经济波动加剧,我国资金的国际化布局有助于应对单一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增加投资组合的稳定性。我国资本通过布局全球金融市场,能够更有效地规避单一国家或地区的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系。此外,境外投资推动了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全球化,金融机构可以加速全球布局,提升服务能力。这不仅拓宽了我国资金的投融资渠道,也推动了金融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我国资金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助力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增强了我国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话语权,并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形成全球经济的互利共赢局面。
当前境外投资合作主要亮点
通过大力开展境外投资有效参与和推动全球治理进程,我国境外投资正在不断提升综合质量,巩固我国的投资大国地位,并呈现出诸多亮点。
一是民营企业“走出去”积极性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境外投资的中坚力量。商务部《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23》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非公有制主体对外投资规模达到709.4亿美元,比2021年增长1.5%,占非金融类流量的50.3%,投资占比首次超过公有经济。202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提出,“鼓励民营企业拓展海外业务,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有序参与境外项目,在‘走出去’中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
相较于过去主要由国有企业主导的境外投资,民营企业在全球经济中的灵活性、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性正在帮助其在境外投资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营企业通过境外投资不仅拓展了海外市场,还有效降低了部分行业国内市场饱和的情况。面对国内竞争日益加剧和市场空间相对有限的局面,许多民营企业选择通过境外投资进入新兴市场,以获得新的增长机会。尤其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民营企业抓住了一些共建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等多方面的机遇,为企业的国际化拓展提供了平台。
不过,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2022年我国有超七成的境外投资流向亚洲地区,约为1242.8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76.2%,较2021年提升4.6个百分点,其中对中国香港的投资达975.3亿美元,占对亚洲投资的78.5%,但是对东盟十国的投资仅有186.5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