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20期

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进入关键时期,环境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贸易问题持续加剧,各国越来越重视在贸易活动中如何处理好可持续发展议题。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个国家应对环境问题的手段之一,逐渐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这些壁垒在保护环境、推动绿色经济转型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其在国际贸易中也造成了复杂的挑战。

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既是气候与环境问题深刻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活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一大焦点,这些壁垒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需要中国在未来开展绿色经济转型活动中予以重视并从中挖掘机遇。

 

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历程

绿色贸易壁垒也被称为环境贸易壁垒,是贸易壁垒的一种,主要是进口国以保护环境、减少资源浪费、减缓气候变化以及其他与绿色发展相关的目的,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与行政措施来直接或间接地限制国外的产品进口到本地。大部分情况下,绿色贸易壁垒主要由发达国家建立或实施,对工业化国家的出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是提升了部分高碳产业的产品出口成本;二是对出口贸易带来了技术壁垒,加强了出口国在产品生命周期评估、碳足迹追踪、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等领域的技术要求。

绿色贸易壁垒与绿色贸易活动存在一定的区别以及联系,绿色贸易通常是有助于生态环境保护、节能降碳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及服务贸易活动,绿色贸易壁垒则是一系列面向各种贸易活动的限制措施。虽然二者都有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但是通常绿色贸易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力,能够提升全球环境治理水平,并为各国提供绿色技术转移的机会,有助于全球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有限地保护进口国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转型,另一方面也可能被滥用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或工具,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造成国际贸易的不公平竞争。因此,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上常常引发争议,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认为其增加了出口商品的合规成本,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从概念的初步形成,到逐渐成熟,再到普遍应用的几个阶段。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不断提升,绿色贸易壁垒也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绿色贸易壁垒开始在国际贸易中初露端倪。当时,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盟成员国,基于日益严格的环保法律和标准,开始对外国产品设立环境技术壁垒。这些早期的绿色壁垒主要体现在特定领域,如农产品和化工产品,通过限制使用有害农药、要求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等,逐步在贸易政策中引入了环保考量。例如,1975年欧盟通过了第一项关于空气污染防治的法规“汽油硫含量指令”。在这一时期,虽然绿色壁垒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应对其国内的环境压力,但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技术和资源上的制约,难以快速适应发达国家不断提高的环保标准,导致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受损。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及1997年12月的联合国气候大会通过《京都议定书》,全球环保合作进入新阶段。特别是《京都议定书》明确了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责任,推动了温室气体减排、能源效率提升等环保政策的国际化。发达国家在履行这些国际环保承诺的过程中,通过设立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进一步巩固了绿色贸易壁垒的地位。在此阶段,欧盟作为全球环境立法的先锋,指定并实施了《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REACH),对进口商品的化学物质进行严格监管。此外,绿色认证制度逐渐普及,发达国家通过森林认证、生态标签等形式,将环保标准进一步延伸至国际供应链。这一时期的绿色贸易壁垒在技术和法规层面变得更加复杂,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和化工领域,还扩展到了能源、制造业和服务业等多个行业。

进入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绿色贸易壁垒进入到普遍应用的新阶段,且该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尤其是在2015年12月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后,各国承诺在不同时间节点实现碳中和目标,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立法和政策创新。欧盟推出了“绿色新政”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试图通过征收“碳关税”等方式,对进口商品的碳排放水平进行限制。这标志着绿色贸易壁垒进入了一个更加制度化、体系化的新阶段。同时,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绿色贸易政策,推动本国经济向低碳、环保方向转型。发展中国家在这一时期普遍感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压力,尤其是碳排放较高的出口型经济体,面临着日益严格的贸易壁垒和环保要求。

从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和发展与环境保护理念的全球化密切相关,并且在21世纪应对气候变化议题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核心关注点之后,绿色贸易壁垒正在迅速改变传统贸易的竞争逻辑,也在无形之中推动着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转变和重塑。许多发展中国家因资源和技术的限制,难以快速适应发达国家不断提升的环保要求,从而面临出口受阻和市场准入门槛增加的多重挑战。短期内可能导致相关行业的出口贸易量减少,中长期内也可能迫使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尽管这种向绿色低碳方向的转型过程是提升本国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过程,但初期会显著增加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经济负担,尤其是对资金、技术、人才储备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转型之路将充满较多挑战。

 

从绿色壁垒成因及机制看待国际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不仅深刻冲击了传统贸易的规则,还对全球供应链、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国际贸易体系的平衡造成了深远影响。其中尤其要关注的是,绿色贸易壁垒不仅是环保政策的延伸,还充分反映了背后的贸易保护主义。部分发达国家通过设定严格的环境标准,限制廉价的、环保标准较低的产品进口,以保护本国的高标准企业和行业。通过这种方式,发达国家的企业在遵守环保法规的同时,避免了来自不合规产品的低价竞争。从绿色贸易壁垒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机制可以看出其存在的主要特征及由此产生的国际影响。

一是目的工具化,将导致绿色贸易壁垒越来越沦为部分发达国家开展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和工具,偏离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以2026年即将正式开启征收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即“碳关税”为例,欧盟设置碳关税虽然假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之名,但其实背后原因更为复杂。2023年8月,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弗兰斯·蒂默曼斯曾表示:“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唯一目的是防止碳泄漏。”这一目的主要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防止欧盟本土的产业外流,即欧盟的碳密集型生产企业为利用外部更宽松的气候政策环境而迁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第二种则是防止外国产品在欧盟造成碳倾销,即高碳进口产品挤占欧盟低碳产品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碳关税并没有让欧盟内部产生的碳排放“消失”,而是让其转移到了其他地区。事实上,欧盟本土对于绿色发展的约束非常强,尤其是反映在碳市场的碳价上,欧盟本土的高排放企业,在欧盟生产所需承担的减排成本非常高,出于维护本土高碳企业利益的目的,欧盟推出碳关税以针对外国进口产品,实现贸易保护主义。显然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