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绿色金融助力绿色贸易发展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20期

随着中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与绿色金融相关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风险、绿色产业链等话题被反复提及。但受制于各国贸易标准不统一、产业链高附加值开发能力弱等问题,我国绿色贸易高质量发展压力较大。为此,应进一步聚焦绿色贸易发展靶心,提高绿色金融服务效能。强化绿色金融服务的筛选原则和引领作用,完善绿色金融的工具、平台和体系建设,提升绿色贸易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构建绿色金融跨境新生态,优化支持绿色贸易发展的绿色金融产品供给结构。

 

绿色金融助力绿色贸易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是绿色金融通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为绿色贸易发展提供新动能。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是传统生产要素,这些要素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升级及转移使得单纯依靠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已经逐渐转变为依靠创新模式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与传统资本要素不同的是,作为兼具环境和产业双重属性的重要工具,绿色金融在绿色贸易实现“双碳”目标、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要素优化配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绿色金融可以通过功能性政策缓解企业融资约束,通过重构要素组合、推动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企业参与全球绿色产业链出口的附加值水平等措施,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绿色金融也可以通过针对性贷款缓解绿色外贸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困境,进一步提升其生产效率。

二是绿色金融通过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发展绿色贸易提供主体支撑。绿色金融扮演着产业转型催化剂的角色,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向更环保、更高效的方向发展。绿色金融不仅推动了技术革新和设备升级,还助力形成以生态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绿色产业链的显著特征在于其对持续性的承诺和对先进技术的应用,金融机构通过精准投资,帮助企业实现绿色转型,这些转型包括但不限于清洁能源的采用、废物减量化和资源的循环利用。金融扶持力度的加强使得经济活力和产业集群竞争力同时增强,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环保升级。同时,绿色金融着眼于强化产业链关键环节可持续发展潜力,强化行业龙头带动示范作用,并通过资金支持促使相关企业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促进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这一战略在增强产业整体实力的同时,促进产业链均衡发展。此外,绿色金融通过特色金融产品培育独角兽企业和专注于特定细分市场的“小巨人”企业,提高绿色产业链的抗跌性。绿色金融还致力于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创新生态系统,其中包括企业、高等教育机构、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交叉平台的合作强化了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并推动自主创新网络的建立。这不仅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而且有力地支持了技术进步,夯实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基础。

三是绿色金融通过金融产品创新突破为绿色贸易发展提供新选择。绿色金融在投资和融资决策中充分考虑环境影响,通过支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的经济活动促进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涉及多种旨在促进环境保护、缓解气候变化、提高资源效率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与绿色贸易内在要求十分契合。当前,绿色金融的业务模式主要以绿色信贷为核心,辅以绿色债券,并在资产管理领域积极配置绿色投资。此外,金融机构也活跃在碳市场的融资和交易中。科技与绿色理财相结合,催生创新理财产品。绿色金融与金融科技不断进步相伴而生,在绿色信贷、私募/创投、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支付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为绿色金融科技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拓宽绿色产业赛道、提升绿色贸易质量提供了新选择。例如,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流向生态保护领域的新型金融模式,如环境污染责任险、生态环保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资产质押贷款等。这些金融创新不仅与环保产业紧密结合,也与环保公益活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绿色贸易模式的发展。通过产品与服务双重创新,绿色金融正在不断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应对全球气候和环境问题,为实现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经济绿色增长韧性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绿色金融本质上强调重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基于碳排放权的金融衍生品、绿色项目的收益债券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金融产品的开发,这些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一条参与环保项目的新途径,同时帮助企业进行环保投资。绿色金融有望成为未来金融市场的重要分支,因全球对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产品的需求增加,为全球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创新。

 

绿色金融促进绿色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现实困境

一是绿色贸易国际规则与标准的不统一,可能异化为新型贸易壁垒与贸易保护工具。绿色贸易的初衷是促进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政策有时会被转变为一种保护主义措施。比如,一些国家制定了一系列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进入当地市场的政策,理由是维护生态环境,这既有悖于全球自由贸易原则,也将给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带来负面影响。由于绿色产业通常需要较高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不同国家在参与绿色贸易价值链的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它们从贸易中获得的收益也各不相同。从我国贸易规则中的自愿指导原则逐步向强制性规定转变的“绿色”条款过渡,这对我国在全球经贸规则话语权意义重大。同时,不同国家针对绿色产业政策有所差异,在产业认定、技术标准界定、市场交易机制以及信息披露水平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这造成绿色贸易规则标准的差异性,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此外,在国际贸易调节机制层面,有关碳边境调节机制与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的兼容性以及碳排放责任在国际贸易中的归属等问题,各国之间的争论或将愈演愈烈。因此,各国将设置新型贸易壁垒以实现本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如一些国家可能会通过提高对进口产品和服务的贸易和投资标准、征收碳税、要求购买碳信用额度、设定绿色技术标准等措施来影响其他国家,增加国际贸易冲突。

二是“绿色”市场信息不对称性高,金融监管难度依然较大。贸易企业更加注重融资成本,对绿色产业链现存风险缺乏认知。相关企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