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中长期外债 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借用外债逐渐成为企业跨境融资的重要方式。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关于支持优质企业借用中长期外债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为外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产业政策、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加上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宽松、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等内外部因素综合影响,预计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外债规模有望稳中回升、结构有望不断优化,助力我国在维护高水平安全的基础上,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当前我国全口径外债的主要特点
从总体规模看,近年来我国外债规模保持平稳。自2016年以来,我国外债规模(含本外币)持续快速扩张,于2021年末达到2.75万亿美元的峰值,较2015年末增长72.3%,其后有所下行。2024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向好,加上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宽松,我国外债规模有所回升(见附图),截至2024年2季度末为2.55万亿美元。从季度增速看,自2022年2季度以来,我国外债规模出现同比下滑,2024年以来恢复正增长,1、2季度同比分别增长0.9%、4.6%。
从期限结构看,我国外债期限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我国外债由以短期为主向长短期并重发展。自2019年3季度以来,我国中长期外债余额占比保持在40%以上,截至2024年2季度末达到43.9%,较2014年末提高13.3个百分点。在短期外债中,与贸易有关的信贷占比降至32.0%,为自2015年有数据记载以来的最低位,这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进行的短期融资有所上升。我国不断优化外债期限结构,一方面通过短期外债为经营主体提供流动性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中长期外债更好配合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拓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资金来源。
从主体结构看,银行和企业外债是我国外债的主要组成部分。截至2024年2季度末,广义政府外债余额为4222亿美元,占比16.6%;中央银行外债余额为1271亿美元,占比5.0%;银行外债余额为11188亿美元,占比44.0%;企业(含直接投资:公司间贷款)外债余额为8772亿美元,占比34.5%。相较于2014年末,我国广义政府外债余额涨幅最为明显,上涨272.5%,占比提高10.2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近年来境外投资者持有我国政府债务增长迅速,其中主要为中长期外债,占比94.7%。
从币种结构看,本币外债占比稳步上升。人民币外债方面,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稳慎推进,境外投资者增持人民币债券意愿有所增强。截至2024年2季度末,人民币外债余额占比49.0%,为自2015年有数据记载以来的最高位。人民币外债的比重提升有利于缓解外债的币种错配和货币兑换成本。外币外债方面,我国外币外债仍以美元为主,美元债务、欧元债务、日元债务、港币债务分别占比81.0%、7.0%、5.0%、4.0%,其中美元债务比重降至自2018年以来的低位,日元债务比重上升较为明显,外债币种结构进一步多元化。
从债务工具看,我国外债工具愈加平衡多元。截至2024年2季度末,债务证券余额为8391亿美元,占比33.0%;货币与存款余额为4806亿美元,占比18.9%;贷款余额为3863亿美元,占比15.2%;贸易信贷与预付款余额为3797亿美元,占比14.9%;关联公司间贷款余额为2668亿美元,占比10.5%。其中,债务证券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融资方式,规模较2014年末上涨479.0%,占比提高24.8个百分点。
从风险指标看,我国外债风险整体可控。债务率(外债余额与当年货物与服务贸易出口收入的比率)方面,2023年我国债务率为69.7%,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100%,虽较2022年的66.0%有所上升,但仍为近年来较低水平。负债率(外债余额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方面,2023年我国负债率为13.7%,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20%,与2022年基本持平。偿债率(外债本金和利息偿还金额与当年货物与服务贸易出口收入的比率)方面,2023年我国偿债率为7.6%,低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线20%,较2022年下降2.9个百分点,偿债压力有所缓解,但仍高于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我国外债管理面临的政策环境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为充分发挥外债资金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积极优化外债管理模式,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引导中长期外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规划。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以下简称56号令),推动中长期外债管理进入新阶段。202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支持优质企业借用中长期外债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1037号文),进一步提升外债融资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助力我国扩大高水平开放。总体来看,在中长期外债管理新规出台的大背景下,我国外债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为我国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重要保障,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56号令提出,企业层面,外债资金使用应聚焦主业,有利于配合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国家层面,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国家收支状况和外债承受能力,合理调控企业外债总量和结构。这明确了我国外债规模、结构、用途等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得用于投机、炒作等行为。1037号文进一步提出,积极支持行业地位显著、信用优良、对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带动引领作用的优质企业借用中长期外债。这也引导了关键行业的重点企业充分运用外债拓展境外融资的渠道。目前,1037号文所称“优质企业”以生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