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以上海资管行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23期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金融强国应当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其中包括拥有强大的金融机构和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伴随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上海已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并加快推进全球资产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全球资管中心)建设,上海资产管理行业(以下简称资管行业)正是重要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

 

新时代  新征程

近年来,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全面提升能级的大背景下,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加速推进,并取得显著成绩。

一是资管规模领先,资管机构集聚。上海资管规模占全国近三分之一,已步入全球资管中心前列;资管机构数量占全国约五分之一,并成为外资机构在华主要集聚地。二是资产类别丰富,业务创新赋能。上海已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公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投资、另类投资、金融科技等产品业务创新层出不穷。三是对外开放深化,营商环境升级。伴随对外开放持续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定位进一步强化,法治、财税、人才、文化等制度环境不断完善。

当然,与成熟的全球资管中心相比,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一是高水平对外开放有待进一步扩大,全球资源配置功能需要进一步增强。二是多元化的资管机构体系有待健全,高能级金融机构总部的集聚度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资管产品和服务有待进一步创新,对实体经济尤其是新质生产力的服务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四是国际化高端人才结构有待优化,数智技术及其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等。

 

新目标  新机遇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立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强调要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资本市场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推动证券基金机构高质量发展。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科学谋划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提出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等一系列重要举措。2024年8月修订发布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明确提出要培育和集聚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支持资产管理行业优化产品和服务。这些重要会议精神和重大举措,为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和上海资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赋予更大责任,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和上海资管行业正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一是时代的机遇。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居民财富的快速积累,尤其是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居民理财需求巨大。同时,居民财富正日益从实物资产转向金融资产,为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和上海资管行业发展带来广阔空间。二是改革的机遇。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进相关制度改革,包括在上海设立科创板、推动股票发行全面注册制改革、落地个人养老金制度、拓展深化互联互通机制等,为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注入多重改革红利。三是开放的机遇。伴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上海积极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国际资金对配置中国资产的需求日益提升,为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和上海资管行业发展带来持续增量资金。

 

新方向  新任务

面对新的目标、要求、机遇和挑战,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应在以下四个方面深刻把握、持续发力。

一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路径,持续完善市场、产品、机构、基础设施“四大体系”,纵深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资管领域“四梁八柱”。二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聚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推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发展,不断提升资管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坚持科技金融这一战略任务,引导更多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动资管中心与科创中心双向赋能。四是坚持防控金融风险这一永恒主题,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切实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确保资管领域发展行稳致远。

建设一个强大的全球资管中心必然需要一个强大的资管行业发挥作用。上海资管行业应积极做责任担当者、专业奋斗者、创新引领者、开放先行者、长期信仰者、合作同行者,并在以下六个方面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

一是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2024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促进本市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此,上海资管行业应充分发挥一二级市场联动优势,集聚股权投资要素资源,优化科创企业孵化体系,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积极培育一批以科技为核心的高质量上市公司群体,努力推动“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更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是积极推动绿色金融。伴随可持续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