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跨境保函助力中资海外项目投融资便利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24期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国境外投融资重点已从传统基建逐渐转变成新能源、高科技、绿色交通运输等可持续发展项目,跨境保函在跨境投融资便利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资“走出去”企业提升海外竞争力加码。新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银行开展跨境保函的专业性及业务敏锐度提出了新的挑战。

 

跨境保函助力境外建设项目投融资便利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好于预期,经济增长率有望维持在3.2%,体现出了强大的发展韧性。我国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非洲、拉丁美洲等市场资源丰富的国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及对外开放等政策吸引外资。除传统的水电、矿产、交通运输等方面,新能源、绿色能源等创新项目在诸多国家和地区蓬勃开展,全球能源领域技术创新及合作不仅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也大幅优化了全球能源结构。随着全球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国际航运市场回暖,全球新造船订单也创出10年来新高。根据克拉克森研究数据,截至2024年8月末,全球新签造船订单1454艘,合同金额1354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27%。

跨境保函的发展始终跟随我国对外工程项目开拓、国际贸易发展及跨境投融资的步伐。从跨境保函笔数及总额来看,非融资性保函远大于融资性保函。我国在全球基建建设、能源项目合作及船舶建造等领域,持续秉持绿色理念,通过优秀技术协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可持续发展,如近期津巴布韦固废发电与光伏发电项目、阿曼氢燃料电池商用车项目等。中资银行跨境保函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助力中国制造及绿色项目全球推进。其中,非融资性保函如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质量保函、付款保函等被广泛使用,助力“走出去”企业快速获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融资性保函为企业境外项目快速融通资金、推进项目顺利开展、获得新业务增长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无论保函形式如何,跨境保函担保的核心内容为保函申请人资信管理及保函条款所约定的境外项目内容。目前,银行对于保函申请人的资信管理已较为成熟,诸多风险集中在境外项目建设、交付、结算过程中。

通常,境外项目合同金额大、工期跨度长,涉及的法律多、社会及国际经贸环境多变,这些均要求跨境保函中各方在跨境保函项目进度或目标契合度、保函条款的适配度和完整性、保函开立的时效性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把握跨境保函核心风险

近年来,我国“走出去”企业在海外投资扩建,从传统基建扩展到绿色船舶等领域,涉及新能源、高科技等项目,与之配套的金融服务不断创新,跨境保函不断涌现新名称,如跨境分离式保函、绿色跨境保函、错币种保函等,但无论保函形式与名称如何,其本质仍为银行担保。企业和银行应把握业务核心风险,即项目建设及质量风险、法律与社会环境风险等,做到信息互通、风险可控,推进项目顺利完成交付与结算。

境外项目周期长,整个过程可能涉及多个保函在不同建造阶段进行担保,如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付款保函、质量保函等。实践中,银行在开立跨境保函前对尽职调查范围和内容较传统的跨境贸易要求更高,尽职调查应充分考虑地域经济环境、贸易交易特色、法律体系、文化传统、地缘政治等因素。

目前,我国境外投资建设项目更多集中在新兴市场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这些国家汇率风险、企业信用风险等较高,银行应对境外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反担保措施等进行详细尽职调查。从之前诸多发达国家投融资项目跨境保函出现的风险案例可以看出,中资企业对境外工程的环保要求如对当地环保法规、环保文件和评估、废物和风险管理、施工期间的环保措施、监测与评估等掌握不当,是造成风险的重要因素。

非融资性跨境保函由于保函条款与项目阶段性目标契合,因此使用频率高且具有灵活的优势。保函条款需要银行及法律专业人士在考虑双方信用程度、地域法律环境、项目周期等诸多因素后进行拟定,尤其应结合保函生效与失效、争议仲裁或诉讼、转让及款项让渡、自动减额、承担相关利息税费等条款进行综合考量。同时,应时刻关注对方国家法律政策变化,对跨境保函形式进行调整,如近期印度新政不接受指示方是我国境内公司、被担保人是境外子公司的跨境保函,即分离式保函不再被该国接受。

跨境保函的风险管理较传统跨境贸易融资业务要复杂得多,除真实性合规性审查、法律风险控制外,还应高度关注担保效期风险、保函登记及管理。目前仅外保内贷、内保外贷项下的跨境担保需要按照外汇管理规定进行登记,其他形式保函无需登记。境外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可能由境外的分公司对外签署合同,作为建造主体,跨境保函通常由其境内的申请人(母公司)为其担保,银行在开立跨境保函的尽职调查中,审查保函申请人内部授权也是必要环节,从(2021)最高法民终687号、(2020)最高法民终1143号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担保没有取得适当授权,担保人可能会拒绝承担担保责任。实践中,境外受益人无需审查具有担保业务经营资质的金融机构担保人的内部授权文件。

 

跨境保函金融产品组合优化境外担保风控能力  

共建“一带一路”为我国的企业和银行带来了广泛的业务机会,但也为银行跨境保函业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企业和银行除了要掌握跨境见索即付保函的国际规则,还需考虑我国国内法与项目所在国法律衔接的问题,并注重项目中可能产生的汇率风险、国别风险等。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信保)为出口或海外投资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风险管理及结构性融资工具,以及全球国家风险、行业风险、海外买方风险和海外项目风险等信用评级信息,通过提供融资担保、投保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等非融资担保支持为企业境外项目进一步增信。2023年,中国信保担保业务责任余额318.7亿元,增长担保责任金额104.4亿元,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