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银行支持独角兽企业出海路径探究

来源:《中国外汇》2024年第24期

独角兽企业作为我国创新发展的典型代表,在产业变革中发挥着前沿引领的作用,从商业模式、核心技术等维度实现了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整体创新实力的不断提升,大批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新鲜动能。当独角兽企业在国内发展进入稳定期后,瞄准海外寻求外延式增长成为其必然选择。目前我国针对企业出海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更好支持独角兽企业出海,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亟需破解的重要课题。

 

独角兽企业出海现状

国内经济增长面临新旧动能转换,亟需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近年来,独角兽企业作为具备强大创新能力和巨大成长潜力的企业群体,成为我国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重要引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本文独角兽企业标准为:在中国注册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成立时间不超过十年;获得过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最近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超过(含)10亿美元(估值以2023年12月31日前最新一轮融资为依据)。根据《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截至2023年末,我国独角兽企业共有375家,新晋独角兽企业72家,总估值约为1.2万亿美元,包括抖音、希音(SHEIN)、京东科技等估值千亿元以上企业。其中,275家独角兽企业拥有发明专利,企均70件,总量近2万件。2016—2023年间,累计139家独角兽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超四成选择赴港上市,宁德时代、小米、拼多多、理想汽车等12家企业上市后市值超千亿元。

我国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前沿科技独角兽不断涌现。2023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呈现“高集聚、广分布”的特征,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五地集聚过半独角兽企业。目前多地已发布区域独角兽名单,在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用地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精准支持,包括推进名单企业“服务包”制度,从政策解读、便利服务、高效办理等方面优化营商环境以及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基金、国有资本等协同社会资本共同支持独角兽企业发展。在2023年新晋独角兽企业中,近半数出现国有资本投资者,包括中信产业基金、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建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越秀产业基金等。2023年我国独角兽企业分布于39个赛道,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行业涌现的独角兽企业数量最多。

独角兽企业加速出海,培育业务发展第二增长极。2023年,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了29.9%,国际市场份额遥遥领先。截至2024年4月末,抖音集团旗下TikTok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已超过15.8亿,覆盖全球超过150个国家与地区,支持超过75种语言,抖音月活跃用户数已超8亿。2023年SHEIN再次力压亚马逊,连续2年登顶全球购物应用程序(APP)下载榜首,同年商品交易总额增长近50%,达到450亿美元。独角兽企业在东南亚市场、中东市场、欧美市场等加速发展,实现业务快速增长。

 

独角兽企业出海的金融需求

首先,独角兽企业存在境内外信贷融资的需求。独角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通常会在境外设立办事机构,但如果设立研发机构、需要相应生产设施等则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址,涉及生产基地建设、机器设备购买等行为,以及直接并购合适厂房设备、本土企业等境内外并购行为。独角兽企业境内选址购置行为或并购行为通常会进行标的资产抵押,产生出口信贷业务、固定资产贷款、并购贷款等需求。银行对此可提供包括综合保理及再保理、福费廷、订单融资等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对于境外选址购置行为或并购行为,通常独角兽企业会设立项目特殊目的实体(SPV)作为借款人,以项目现金流控制或资产抵押作为主要风险缓释手段,并采取银团贷款模式,优化资产负债表、隔离项目风险。此外,独角兽企业日常经营中会因研发投入、职工激励等产生流动贷款需求,若企业主要存在境外资金需求,授信发起行与境外行可采取内保外贷业务模式。

其次,独角兽企业存在跨境结算与全球资金管理的需求。对于跨境结算,出海独角兽企业普遍存在大量的跨境收付款需求,银行现有的资金结售汇、网上银行等产品较为成熟,银行可提供开立信用证、保函等服务。对于资金管理,独角兽企业多处于成长期,其在研发投入、市场扩张、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对资金管理有着极高要求,一方面需要保障日常生产经营周转,另一方面还需要实现资金收益。针对该需求,银行可根据企业的资金使用规律,提供现金管理、跨境资金池、远期结售汇等多元化保值增值方案。

再次,独角兽企业存在持续性的股权融资需求。从初创企业到独角兽企业,再到首次公开募股(IPO)或被并购,期间企业需要经历风险投资(VC)、私募股权投资(PE)多轮风险投资。受经济增长放缓、国内IPO收紧等因素影响,目前国内风险投资行业因退出渠道收窄往往资金流动性不足。此外,受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限制打压、中国企业在境外上市的数据安全等因素影响,国内企业赴美上市面临更多挑战,相较于注重成长性的美国股票市场,我国股票市场更注重盈利性,对于普遍具有弱资信强成长特征的独角兽企业,选择境内上市的估值倍数将低于美股市场,IPO融资规模也会同步下降。此外,独角兽企业盈利能力暂未充分体现,债权人决策高度依赖企业的股权融资情况,股权融资不足会对企业的偿债能力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对信贷融资、债券融资产生连带的抑制作用。

最后,独角兽企业存在衍生金融服务的需求。在独角兽企业的主要生产环节,保险机构可提供科技型企业财产保险、首台重大技术装备综合保险、关税保证保险、国内贸易信用险等产品,可有效缓释企业经营风险。对于资金实力不强的企业,融资租赁公司还可以发挥融物与融资相结合的服务优势,提供核心专业设备租赁等服务。独角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还存在代发薪、海外账户与跨境汇款服务、财富管理、员工福利计划等需求。此外,独角兽企业业务高度受所在地、出海地的地方经济、产业政策影响,企业在出海地的知名度较低,对政策解读、政企互通、银企互联、品牌宣传等也存在较大的需求,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支持。

 

金融介入独角兽企业出海的困难

首先,企业资信不足,未来存在高度不确定性,银行信贷资金更倾向谨慎介入。独角兽项目专业性强,对银行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高,仅通过财务数据与经营数据会抑制银行信贷投放决策。部分独角兽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治理机制,往往采取的是围绕核心人物的“一言堂”模式,在经营决策上难以形成科学决策。若独角兽企业做出出海决策,从是否应该出海、出海地选择到出海相关经营部署都需要做出后续决策,决策失误将会带来企业出海业务的失败,并直接导致企业在利润与现金流等方面的快速恶化。此外,未上市企业的信息透明度相对不足,除公开信息查询外,很大程度依赖于银行客户经理实地走访获取企业信息,涉及出海业务还需联动境外行进行联合调查,较大的信息获取难度将给企业粉饰经营情况创造机会,银行信用评估面临更大难度。独角兽企业的成长性、出海业务开展的复杂性,使得其出海业务存在较高的信用风险,且企业缺乏足额抵质押品,知识产权质押也存在不少难点,银行信贷资金介入将更为谨慎。

其次,银行信贷投放模式难以匹配独角兽企业出海进程,投放节奏有赖于企业造血输血情况。若独角兽企业自身造血能力较强,银行在信贷投放中的议价能力往往受限,并且会面临同业的激烈竞争;若企业自身造血能力较弱、处于“烧钱”模式,企业会仍然高度依赖股权融资,银行通常在完成新一轮股权融资后的窗口期跟进信贷投放,投放时点有赖于企业完成股权融资的节点,容易发生授信断档。独角兽企业在实际出海过程中会产生临时性的资金需求,信贷投放模式的错配将导致企业出现日常周转、项目购置等过程中的资金链断裂风险。此外,独角兽企业地理聚集效应较为明显,出海目的地主要为欧美、东南亚等常见热门市场,银行也未能围绕企业所在地、企业目的地的核心政策、核心产业、核心企业等,以产业链化、场景化模式降低独角兽企业出海的授信门槛。

再次,独角兽企业出海对资金属性存在特定要求,信贷资金吸引力相对有限。由于独角兽企业出海业务有待市场验证,较高的业务发展风险会导致信贷资金价格的攀升,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还本付息负担,在有替代融资手段的前提下,企业通过银行进行融资的意愿不强。此外,独角兽企业获取信贷资金需要就其厂房设备、知识产权等进行抵质押,后续债务违约处置前述核心资产时将会加剧恶化境内业务。该情形下企业更倾向于使用境内业务结余资金,或向投资者获取追加股权投资,以及向母公司等关联方借款等,降低资金方面压力。同时,现有投资者、关联方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更为了解,对出海业务前景能有更加专业的判断,能直接满足优质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