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加快把我国经济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来源:《中国外汇》2025年第1期

2024年,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展望未来,基于不同视角对我国经济前景有不同的研判和预期,结合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笔者就当下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发展潜力和如何更好地将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做一分析。

 

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回顾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主要受新旧动能转变、新冠疫情长尾效应、稳经济增量政策和房地产调整四大因素的影响,第一个是长期结构性因素,后三个是短期周期性因素。总体看,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有四个主要特征。

一是增长平稳。地缘政治冲突叠加全球多国(地区)大选,国际政经格局持续剧烈演变,全球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分化,叠加各经济体宏观政策调整,2024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但两大因素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一是增量政策。受内需较弱、楼市调整、预期低迷等影响,我国前三季度经济逐季走弱,一、二、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分别为5.3%、4.7%、4.6%。自9月底开始,我国加力推出一揽子稳经济增量政策,在这些政策作用下,经济景气企稳回升动力增强,预计四季度GDP增速将掉头向上,全年呈“V”字型走势;全年GDP增长5%左右,能够实现2024年初确定的增长目标。二是外需超预期增长。2024年,全球贸易复苏,我国以“出口-生产-投资”为特征的外循环比较顺畅,出口超预期增长带动相关领域生产和投资也较快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8%,比上年同期提高38.7个百分点,同期资本形成、最终消费贡献率分别为26.3%、49.9%。

二是结构转变。从增速看,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中枢由新冠疫情前的6%左右下移到当前的5%左右,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但增速中枢下移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结构转变与升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旧动能的转换。一方面,我国以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绿色产业等为代表的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也不断增强。2024年1—11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累计增长9%。前三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1%;我国造船完工量累计增长18%。另一方面,传统动能相对较弱。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房地产产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为-10.1%、-4%,生铁、粗钢、水泥等产品产量增速也均为负,涉房消费中的建筑装潢、家具类商品消费低迷(家电消费受“两新”政策支持增长较快)。需要指出的是,新旧动能转换既是多年政策引导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规律。降低对房地产和“铁公基”等的过度依赖是当初各方的共识和建议,也是我国经济避免“脱实向虚”、实现更加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去房地产化,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时间,新动能的壮大特别是超过旧动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要客观认识、以始为终、保持战略定力,不能因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就重回过去的发展道路上去。

三是开放升级。近年来,尽管受地缘政治冲突、中美经贸摩擦、新冠疫情冲击和国际产业转移等不利因素影响,但我国出口产品综合竞争力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在技术进步、成本下降、产业链供应链完备等推动下得到大幅提升,我国出口占全球的比重由2018年的12.8%升至2023年的14.2%。2024年,受益于全球贸易复苏和产品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我国出口保持较快增长。2024年1—11月,出口(美元计价,下同)累计增长5.4%,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10.7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出口结构也在快速转变与升级。从产品类型看,对外投资带动中间品贸易增长亮眼。从出口方式看,数字技术发展催生新的贸易增长点。从出口目的地看,东盟成为我国出口增长较快的主要地区。

四是绿色转型。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绿色低碳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和全产业链配套能力增强,绿色发展已经由过去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转变为新引擎。2024年,我国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出口和绿色技术等方面表现依然亮眼。绿色生产方面,2024年1—11月,风力、太阳能发电量累计分别增长11.5%、27.8%,均显著高于规模以上发电量5%的增速;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在2023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增速仍高达37.5%。绿色消费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保有量不断刷新记录,绿色节能家电成为居民新宠,物流配送绿色转型提速。绿色出口方面,尽管面临部分经济体多轮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但“新三样”出口成绩依然突出。2024年1—11月,新能源汽车出口突破200万辆,增速达27.3%。绿色技术方面,我国绿色低碳技术已具备雄厚的实力,成为推动全球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厚、空间足、潜力大

消费需求有基础、有空间

一方面,扩大消费有基础。根据瑞银统计,2023年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有601.3万身家达百万美元的富豪,数量为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约是排名第三的英国的两倍。预计到2027年,我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家庭财富将达到128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019年的水平。

另一方面,消费增长有空间。2023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3.5%,低于美国(82%)、德国(72%)、日本(77%)、韩国(68%)等其他主要经济体。

商品消费仍有升级空间。数字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是我国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超过9亿人,90后和00后已成为网络购物的主力军,使用率高达95.1%和88.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互联网助力数字消费发展蓝皮书》显示,25%的网购用户近半年内购买过绿色节能产品,购买过健康和养生类产品的用户占网购用户的26.1%,购买过智能家居产品的用户占网购用户的25%。以即时零售、直播电商为代表的新型消费业态快速发展。2024年1—10月,限额以上单位中,开展即时零售较多的便利店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7%,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的增速。传统大宗商品中,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远低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也低于马来西亚、泰国等发展中经济体。停车场、充电桩等设施亟需完善。2022年我国停车位个数约1.5亿个,停车位与汽车保有量比例约为0.47:1。2023年我国车桩比约为2.4:1,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需要。

服务消费潜力有待释放。2023年,我国服务消费约为3.9万亿人民币(约0.6万亿美元),远低于美国服务消费。基础性服务方面,婴幼儿照护服务覆盖人群有限。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约4200万,但入托率仅为5.5%左右,供需缺口巨大。对比来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两岁幼儿入托率达到36%,其中荷兰、卢森堡、法国、丹麦等国家均超过50%。家政式育儿服务缺乏严格的行业服务标准和质量监督机制。养老服务距离现实需要还远远不够。2024年二季度末,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41万个,其中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36.9万个,与2019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倍、2.1倍。但202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约2.2亿人,根据联合国预测,2035年将达到约3.2亿人。改善型服务方面,大众旅游消费热情高涨,2024年前三季度,国内出游人次42.37亿,同比增长15.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4.35万亿元,同比增长17.9%。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预测,未来10年,中国预计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市场。

下沉市场消费更具韧性。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长6.5%,高于城镇居民的5%。对比新冠疫情前后,农村居民消费倾向恢复情况好于城镇。2020年一季度至2024年二季度,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均值为79.2%,已超过新冠疫情前水平(2014—2019年均值为78.6%),而城镇居民消费倾向距新冠疫情前水平仍有明显差距。近年来下沉市场呈现较好的消费升级态势。县域地区餐饮、文娱、教育等服务消费占比逐年提高,对家电、家具等耐用消费品的改善型需求日益增长。部分轻奢消费品牌、高端家电品牌加速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