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杂志阅读
快速下单入口 快速下单入口

内陆“三类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落地情况调研

来源:《中国外汇》2025年第1期

2018年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外债便利化试点。2022年5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支持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的通知》(汇发〔2022〕16号),对试点进行进一步扩大和完善。2023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 促进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的通知》(汇发〔2023〕28号),进一步扩大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主体范围,拓展政策覆盖区域,提高试点额度。笔者基于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在辽宁省抚顺市的落地情况,针对内陆城市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以下简称“三类企业”)的跨境融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辖内“三类企业”跨境融资政策的基层落地情况

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工业城市,抚顺市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截至2024年9月底,抚顺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31家,“专精特新”企业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1家。2023年末,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政策,在扩大试点主体范围的同时,允许其他地区辖内符合条件的“三类企业”可在不超过等值500万美元额度内自主借用外债。该政策实施以来,抚顺市推出一系列举措,积极推动跨境融资便利化政策在辖内落地,但仍存在以下客观制约因素。

一是经济发展环境制约辖内“三类企业”跨境融资意愿。抚顺市作为内陆老工业城市,对外贸易规模较小。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抚顺市外贸进出口总额32.1亿元,同比下降18.1%。其中出口30.2亿元,同比下降17.5%;进口1.9亿元,同比下降27.3%;实际利用外资428万美元。从产业结构看,抚顺市产业以化工、冶金等制造业为主,“三类企业”多为这类产业的上下游企业,企业经营对象多为国内企业,涉外活动较少。

二是境内人民币融资仍为辖内“三类企业”的首选。从需求端看,抚顺市企业融资依赖于银行人民币贷款。调研显示,辖内“三类企业”融资需求更倾向通过银行人民币贷款来满足。一方面,辖内企业人民币贷款理念根深蒂固,即使因抵质押物不足导致难以从银行获得信贷支持,也多会选择小额贷款公司等其他融资方式;另一方面,有实力的企业多为银行的重要营销对象,与银行机构建立了较为稳固的合作关系。从供给端看,近年来,银行机构通过建设首贷中心、开发科创贷等信贷产品,不断推动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切实强化对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此外,银行机构人民币流动性充裕,更倾向于通过发放人民币贷款来支持企业发展。

三是辖内“三类企业”落实政策的基础相对薄弱。目前,辖内“三类企业”尤其是科创类企业多处于发展初期,经营理念、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企业轻资产特点明显,财务管理体系和信息披露不够完善,难以达到境外银行融资的准入条件。另一方面,企业负责人对外汇政策的把握仍不够充分,融资视野不够开阔,运用政策开展跨境融资的主动性和敏锐性不强。此外,企业大多缺乏从事外汇业务的专业人才,虽然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政策为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但企业自身实力不足导致难以有效开展跨

阅读全部文章,请登录数字版阅读账户。 没有账户? 立即购买数字版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