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银行外汇展业改革 更好服务金融高水平开放
为落实党中央有关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的重要部署,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外汇局)推动银行外汇展业改革,营造“越诚信越便利”的用汇环境,同时压实银行跨境资金风险“第一道防线”的责任,统筹好金融开放和安全。外汇展业改革实施1年来,受到银行、企业欢迎,初步实现了为银行“减压”、为企业“减负”、为监管“提质”的目标。在总结经验、广泛调研基础上,国家外汇局研究出台了银行外汇展业改革一系列配套制度,为银行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政策指导,更好推动银行外汇展业改革做深做实。
不断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银行外汇展业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增强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近年来,国家外汇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进外汇领域改革开放,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做好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等工作。银行是提供跨境金融服务的重要窗口,也是防范外汇风险的重要抓手。推动银行优化跨境结算服务,落实真实性审核责任,是外汇管理促便利、防风险的基础性机制安排。为进一步发挥好银行在外汇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借鉴风险为本、全流程展业的国际通行做法,国家外汇局于2023年12月出台了《银行外汇展业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这是指导银行开展外汇展业改革的一项基础性、框架性制度。以往银行在大部分外汇服务中须逐笔审核,银行外汇展业改革则通过事先对客户进行识别与分类,事中进行差异化的审核,事后对风险进行监测和报告等,实现了提高效率与防控风险的更好结合。实施展业改革后,银行对优质客户凭其指令即可办理业务,显著提高了外汇业务办理效率。总的来看,展业改革通过把识别企业等工作做到“前面”,并加强事后风险监测,改变了以往逐单审核的外汇管理方式,从而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提高了外汇管理效率,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
《办法》发布后,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社会各界反响良好。截至2024年11月末,参与银行已从起步时的4家增加到10家,其中既有大型商业银行,也有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业务范围已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从市场反馈看,改革明显减轻银行事中审核的压力。优质客户外汇业务无需“单单审”“逐笔核”,银行反映资料审核和留存压力大幅减轻,业务办理时间缩短至不过原来的一半。银行还可结合客户风险等级来创新、定制各类便利化服务产品,从而可以更精准适配客户需求,“进一步提升服务客户、黏住客户能力”。改革进一步扩大了便利化政策企业覆盖面。截至2024年11月末,银行已纳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在内的优质客户超1.5万户。改革有效提升了风险防控质效。银行全面夯实跨境业务风控基础,客户尽职调查更扎实,分类识别更精准。在此基础上,审核力量更多集中到高风险客户和业务上,展业资源分配更高效。事后监测系统全面、及时回溯跨境交易,“技防”与“人防”相结合,实现异常交易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
系统集成出台一系列改革配套制度 推动银行外汇展业改革做深做实
随着更多银行参与,银行外汇展业改革已进入提质扩面阶段。在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广泛征求银行意见基础上,国家外汇局出台3项配套法规文件,并指导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发布3项行业指引规范,与《办法》共同形成“1+6”展业改革制度体系,全流程指导和推动银行外汇展业改革工作。一是发布《银行外汇展业客户尽职调查工作指引》,规范外汇业务客户尽职调查范围、频率,鼓励银行复用行内数据并结合自身情况拓展尽调内容;二是发布《客户外汇合规风险等级分类指引》,明确客户分类的基本维度和参考要素,指导银行形成科学、系统的分类体系,促进不同银行间客户分类标准客观、公允;三是发布《银行外汇风险交易监测体系建设指引》,梳理事后监测体系建设涉及的监测标准、管理保障等内容,提出建设方法及要点;四是出台《银行外汇风险交易报告管理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