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识别叠加精准监测 外汇展业改革提质扩面
近期,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以下简称自律机制)在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外汇局)的指导下,发布《银行外汇展业客户尽职调查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尽调指引》)、《客户外汇合规风险等级分类指引》(以下简称《分类指引》)和《银行外汇风险交易监测体系建设指引》(以下简称《监测指引》),指导商业银行优化外汇展业客户尽调、分类与风险监测,提升外汇展业精准度与有效性。中国银行作为第一批外汇展业试点银行,多次参与相关指引的研讨和意见反馈,在国家外汇局和自律机制的指导和支持下,逐步将指引工作要求落实到银行自身的展业实践中,持续完善事前客户尽调分类与事后交易风险监测体系内容,拓展提升行内外汇展业应用范围与服务质效。
建立不断完善的外汇业务客户尽职调查体系
长期以来,外汇业务客户尽职调查并没有统一的制度性安排。外汇展业试点强化了对外汇客户尽职调查的要求,但银行外汇业务尽调体系不能直接照搬现有反洗钱或授信业务等尽调要素,而需要结合外汇业务的特点逐步摸索建立、并在试点工作中不断革新发展。一方面,外汇合规风险既有客户主体自身的风险,又与其从事的具体交易相关,外汇业务的合规风险由外汇专业规章制度约定、体现在具体交易中、但又不唯交易存在,且风险水平处于实时动态变化之中;另一方面,银行外汇业务以基础的汇划服务为主,客户迁移成本低,传统业务的关注点在于单笔业务资料是否齐全、是否逻辑自洽、是否履行了相应的合规手续,客户也更关心本笔业务办理的便捷程度与成本高低,对于尽职调查、特别是需要人工额外配合的尽调要求配合并不积极,如果设置过多要求,不仅很难落实,也不易建立客户对银行外汇业务的良好体验。
本次发布的《尽调指引》,充分总结借鉴前期各家展业试点银行经验,从外汇业务角度的“展业三原则”出发,首次明确了银行开展外汇业务需满足的32项客户尽职调查要素,覆盖客户基本信息、评价信息、监管信息和业务信息四大方面,为商业银行外汇展业客户尽调提供了权威借鉴。在试点过程中,中行将指引要求与自身的试点实施经验相结合,持续修订升级行内外汇展业客户尽调相关规章制度,拓展并完善中行自身的外汇展业客户尽调要求,并秉承客户尽调“最小打扰”与客户自愿原则,在指引要求的尽调要素基础上,最大程度复用行内已有尽职调查信息、监管推送信息与行内数据湖所含内外部信息,进一步精细化区分外汇客户类型和交易种类,实现客户尽调画像更为全面精准。在完善制度的同时,中行同步启动了外汇展业客户尽调评级系统的升级优化,增设客户外汇展业专项尽调与回溯重检等功能,确保对客户外汇合规风险水平、特别是优质客户外汇合规风险水平的实时把握,以高效简便的尽调方式与综合化的尽调信息体系精细勾勒客户外汇合规风险画像。
不断规范升级客户外汇合规等级分类方法体系
为跨境客户提供实时精准、有区分度、可量化的外汇合规风险水平等级分类,是银行外汇展业改革的重点。中行在前期试点过程中初步摸索形成事前评级分类方法论,并在国家外汇局指导下,根据试点实施情况持续优化相关内容。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各家商业银行应用的分类标准和指标不尽相同,银行间一、二、三类客户比例分布差异较大,行内分类结果应用方式亦有待精细明确。
本次发布的《分类指引》,明确客户分类相关指标要求,授权银行自主决定客户分类要素的选择以及对客户的评分方法,要求商业银行注重与客户尽调的衔接,要求以客户尽职调查信息以及外汇业务特征为基础拟定客户分类指标计算方法。《分类指引》明确了对于一类、三类客户的分类基础性要求,并强化了对于一类客户认定的审慎性要求,从底层逻辑层面减少了各银行客户分级结果的基础性偏差。试点实务中,中行基于前期分类经验与试点机构反馈,完善形成外汇合规等级分类方法体系,设定执行“系统评定+人工确认&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