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蓄势待发
2024年国内外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金融业经营模式正经历趋势性和长期性的深刻变革,金融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挑战和压力。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及在我国重拳整治“手工补息”等高息揽存乱象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愈发重视和支持国内信用证业务。根据笔者统计,2023年国内信用证开证规模突破3.5万亿元,2024年国内信用证开证规模预计突破4万亿元。高速增长的国内信用证业务激发了国内福费廷市场发展,2024年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保持较高发展增速,2025年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有望继续保持强势增长态势。
2024国内信用证福费廷市场蓬勃发展
2024年国内信用证福费廷市场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业务交易量保持快速增长。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交易的业务载体是国内信用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数字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的数据,2024年1—10月国内信用证开立近7.7万笔,同比增长50%,金额近2.2万亿元,同比增长40%。按照平台开证业务量占整体市场份额60%推算,1—10月市场全部开证量约为3.6万亿元,全年预计达4.4万亿元以上。国内信用证业务量的增长为二级福费廷市场的交易提供了增长来源。2024年平台福费廷交易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4年1—10月平台福费廷交易量超1600亿元,金额同比增长253%。考虑到大部分福费廷交易是通过平台外的线下交易完成,可以预见线下福费廷交易量增幅也呈现水涨船高的局面。
二是市场参与者增多。2024年国内信用证福费廷市场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新增了部分参与二级福费廷买卖的商业银行。原先处于卖方地位的银行,转换为买方的角色,如招商银行、江苏银行、广东华兴银行等,交易双向流动性更加明显。此外,还有此前未涉足福费廷市场的互联网银行如微众银行也参与了二级福费廷业务。
三是全年价格高开低走,持续走低。2024年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价格开局拉升,之后一路震荡下行,直至年末都未出现趋势性反弹,以全年最低点收尾。2024年开年各期限价格从2023年末的价位跳升100基点(BP)以上并维持了整个一季度的高位运行,市场观望气氛浓厚。二季度开始价格出现断崖式下降,市场盈利效应不断显现,下场收证的银行不断增加,价格不断刷出新低,市场交易迅速活跃。三季度价格走低速度有所放缓,四季度重拾跌势,年末国内信用证福费廷6个月以内价格一度跌破1%,1年期价格1.2%收官,创出近年来的新低。
四是市场进一步规范。2024年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以下简称自律机制)下发了《关于禁止通过手工补息高息揽储维护存款市场竞争秩序的倡议》,要求银行严禁通过事前承诺、到期手工补付息等方式,变相突破存款利率授权要求或自律上限。此前违规作出的补息承诺,在付息日一律不得支付,并于4月末前完成整改。在自律机制叫停变相“高息揽储”的背景下,通过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交易套利空转被有效遏制。此外,借信用证融资之名实则有擦边发放流动资金贷款之嫌的融资租赁信用证,在相关监管机构的风险提示下,2024年于福费廷市场销声匿迹,国内信用证业务逐步回归贸易融资本质。
2025年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乘势而上
在盈利效应加持下,商业银行将维持或扩大投放规模,国内信用证福费廷市场仍是一片蓝海,我们有理由相信,2025年国内信用证福费廷业务仍将高速发展,呈现巨大潜力,甚至有可能跑出“加速度”。
一是市场有望继续扩容。信用证与银行承兑汇票同属银行信贷承诺科目之下,为银行对企业的信贷承诺,存在类似直接贴现和转让贴现的环节,同样计入贷款,两者具有非常强的替代性。由于票据操作简便,在企业间接受程度高,并且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电子化银行间交易市场,票据市场的规模远超国内信用证福费廷市场。
近年来,信用证业务利好不断。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要求自2023年起票据的最长期限缩短为6个月,相比之下信用证最长期限为1年。2023年1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自2024年起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信用转换系数为100%,基于货物贸易的国内信用证信用转换系数为20%,基于服务贸易的国内信用证开证信用转换系数为50%。信用证没有追索权的概念,意味着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风险资本占用远高于信用证。信用证市场规模由此快速上升,虽然短期内国内信用证福费廷市场的规模无法超越票据市场,但在此消彼长的作用下,两个市场间的规模差距将逐年缩小,2025年福费廷市场将向5万亿元甚至更高的市场规模挺进。
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有效信贷需求相对疲软,银行体系信贷投放压力巨大,信贷投放不足问题尚未得到明显改善。首先,对于客户资源比较丰富的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国内信用证优势,通过“自开自议+福费廷”的方式,满足战略客户的用信需求,不仅可以灵活调控表内信贷资产规模,实现稳贷目的,还可以择机或即时流转实现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为保持表内信贷资产投放的稳定性,许多表内信贷资产规模增长不理想且存在缺口的银行已将购入国内信用证福费廷资产作为重要的补充手段,由此产生的购买需求将继续刺激市场持续供给。
同业利率的走低给二级福费廷市场带来交易与盈利的机会。部分银行为拓展中间业务收入来源,高度重视国内信用证业务发展,并将国内信用证流转量和价差收入纳入对经营单位的考核,为福费廷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水,丰富了供